2016-08-15 23:14:46
在時間管理中我曾經提到過時間外包,即在清楚自己時間價值的情況下,很容易確定一件事情是自己做還是請人做合算(如請鐘點工打掃衛生),知識也是如此,有時候,也需要進行知識外包,批發購進,而非零碎購進。
關於知識吸收。
1、專註。
我要看的書太多,所以前幾天基本是同時看幾本書,但現在轉變瞭做法,不同時看,把一本書看完後再換其他本。知識有邊界,或清晰或模糊,《一個人不要 怕》和《正在爆發的互聯網革命》就不是同類書,二者同時看,中間進行輪換,思維上需要轉換,從A切換到B,這個橫向的轉換總歸需要時間,而縱向轉換,則不 需要,一本書,看完,記完筆記,再瀏覽一遍做過標記的地方,放下,再拿另一本看,我現在喜歡這樣的方式。
專註還包括瞭在看書時認真、思考,而不是不斷地開小差,看著,但是心不在那裡,所以無法瞭解內容。看一本書,務必要明白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想從書裡獲得什麼,在看的時候,就要思考。
2、醒覺。
在閱讀時一定要醒覺,不要誤認為看瞭一本書就等於掌握其中的知識,有些書要看很多遍才能領悟,有些書必須看後去做才能發揮作用,比如《求醫不如求 己》,望梅止渴是無用的,或者隻是一時的心理作用,落實在行動,並且堅持,養成習慣,才會見效。別人的成功,已經是既定事實,所以可以拿到書裡來做例子, 同樣的事情,放到自己身上,未必成功,因為書中給出的案例,其實往往隻是片面、部分,沒有給出全貌,基於論點的需要,也會略過無助於論點的論據,所以我們 要持懷疑主義去看,吸收能夠吸收的,放棄對我們沒用的,隻是沒用是一個動態詞,現在沒用,不等於將來沒用,所以在不同時期翻一翻同一本書,還是有用的。
在《正在爆發的互聯網革命》中有一個例子,特基拉說一天要花24小時在網上,這是明眼人立刻可以看出的錯誤,難道她不睡覺不吃飯瞭?不過這樣的錯誤 因其明顯可以一眼看出,有些錯誤因為信息不對稱,我們未必能夠發現,但如果全部都相信瞭,則是誤導。同時,也要註意,相比一本書的整體價值,這樣的錯誤並 不重要,不必抓住一個錯誤不放。
3、行動。
吸收,如果隻是看,那是不夠的,要應用,要實踐,書中所說未必正確,正確的也未必適合自己,要去試,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比如在《求醫不如求己》中介紹瞭不少功法,如果隻是看,不去身體力行,那麼,這些知識隻會停留在紙面上,而不會成為自己的技能,不會為自己的健康保駕護航。
做筆記、總結,也是一種行動。書中給出的,是作者的介紹,自己要按照個人習慣,進行歸納整理,比如把《正在爆發的互聯網革命》中所提到的關於SNS營銷的星巴克、DELL等案例,都是平鋪直敘的,如果喜歡做思維導圖,那麼完全可以把這些文字,歸納成思維導圖,進行結構化,會更容易理解。
復述給別人聽,既是分享,也是吸收,因為,能否清晰地把書中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復述給別人,這也代表瞭自己的理解程度,接受別人的質疑、提問,可以加深理解。
我用書中引用的鄒景平老師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收尾:
宮本武藏告訴他的學生柳生又次郎說,一流的劍手,一定要留一隻眼睛看自己。網絡時代,學習中不能隻有劍(也就是工具),還要有思維和態度的醒覺與轉變,這些才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