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3:25:45
這位朋友從北京請來一位專門做企業管理咨詢的博士,他開價10萬,要求博士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重新制定管理制度。博士工作很賣力,在公司裡泡瞭整整三個月時間,完成瞭新的管理制度的設計框架和細節,裝訂成一本大書,還做成電子文件演示給企業的中層以上管理人員看。
博士設計的管理制度相當周密,從專業角度講可以說無懈可擊。當這位博士滿頭大汗地演示和講解完他設計的管理制度後,公司老總突然問他:“博士,你在公司待瞭三個月時間,有多少時間與一線員工在一起?”
博士愣瞭一下,然後老老實實地回答:“沒有跟一線員工接觸過,也沒有必要跟他們接觸,我設計的這個制度是嚴格按照標準的流程來完成的,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在操作,有問題嗎?”
這個耗費瞭10萬元的“標準”制度被束之高閣,從來也沒有被使用過。公司老總對我說:“這個博士連一線員工都沒接觸過,居然就設計出一套管理制度來,真是匪夷所思,這種制度我敢使用嗎?”
這個公司出現的狀況其實就是一線員工的不滿造成的,要制訂新的管理制度,必須調查一線員工究竟對什麼不滿,然後根據一線員工的要求和公司的實際情況,尋 找有效的、低成本的解決方法。這位博士每天待在公司的辦公室裡,運用他的那些來源於書本上的專業知識,精心炮制出瞭一大堆“科學”的管理制度,這樣的制度 有誰敢用?
這位博士的問題在於,他有很多專業知識,卻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知識層面上他是一個富翁,在處理具體問題上他卻是一個低能兒。
類似的“白癡”博士在中國絕對不是個別人,在很多大學裡,教授都是“文抄公”、搬運知識的苦力,他們的所謂學術研究,就是從書本到書本,哪裡會到實際生活中去調查研究,哪裡會去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辦法!
教授們如此,教授們“指導”出來的學生,難道不會如此?“白癡”博士、“白癡”碩士就像孵化出來的小雞一樣,打著知識的飽嗝從各個大學裡搖搖擺擺地走出來,到各個單位享福去瞭。
處理實際問題能力強的人,一定具備兩種與眾不同的素質:總是有改進現有事物的沖動,總是相信有辦法能實現這種改進。
多年以前,我到街上配鑰匙,驚奇地發現延續瞭不知道多少年的手工配鑰匙已經被機器取代,功效大大提高,精度也大大提高。我利用師傅配鑰匙的機會認真觀察 配鑰匙的機器,發現它的原理非常簡單,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改進,在過去的很多年裡沒有人去做,也沒有人去想。手工配鑰匙很好啊,為啥要改進它呢?
有人對手工配鑰匙感到不滿,他認為可以有更快更好的方式配鑰匙,節省客戶的時間,師傅也能掙更多的錢。他不但不滿,還堅信有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他想啊想啊想,終於就發明瞭機器配鑰匙。
很多人都知道圓珠筆的故事。據說,日本的圓珠筆芯裡裝的幹油墨,足夠書寫2萬個字。但是,書寫的字數多瞭以後,鋼珠與鋼圓管之間的空隙會漸漸變大,油墨就會從縫隙中漏出來,常常會玷污衣物,讓人十分不愉快。
為瞭解決漏油的問題,很多專傢投入瞭研究,他們認為是制造圓珠筆的材料不夠好,或者是油墨有問題,因此拼命想辦法試圖從材料的專業角度解決這一難題。但各種方法都使用瞭,甚至動用瞭當時的尖端科技成果,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日本有一個小企業傢,他不懂什麼高科技,但他喜歡動腦子。他買來很多支圓珠筆如癡如醉地觀察,有一天他突然靈機一動:既然書寫到2萬個字才開始漏油,如果少裝一些幹油墨,讓筆芯裡的油墨隻能書寫1萬多個字就用完,漏油的問題不就解決瞭?
他就開始動手試驗,把油墨裝到隻能寫1萬多個字的高度,就不再灌裝油墨。經反復試驗,圓珠筆果真不再漏油。於是他申請專利,專門生產一種短支的圓珠筆芯和圓珠筆,投放到市場頓時就受到熱烈歡迎,這位喜歡靈機一動的小企業傢很快就成瞭大富豪。
這個沒有專業知識的人,用最原始最簡單最省力的方法解決瞭一個貌似無法解決的難題。方法,的確比知識更重要。
我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讓人笑不出來的笑話:一傢大型企業生產的某種產品,由於流水線設計得不合理,在流水線上包裝時總是有一些空包裝盒成漏網之魚,混入成品箱裡。老板很惱火,請幾個專傢來改進流水線,耗費瞭幾百萬元才把問題解決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