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題?

2016-08-15 23:25:53

如果你要提的問題是生活類和技術類的,那麼看這裡;如果你提的是科學問題,那麼接著往下讀。

前些日子,讀埃爾溫·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購買】》,遇到許多關於物理學方面的知識,許多都是一無所知,請教瞭一物理專業的朋友和一非物理專業的朋友。

按照我自己的筆記,其實是想問一些關於量子力學和生物體內的原子等方面的“問題”。剛開始,聊的話題是“量子”,稍微能夠開展來一些內容,但是後面,聊著聊著,她們聽不懂我的“問題”,我也越說明也越不清楚。連自己熟知的生物學知識,竟也搖擺起來。最後,不解而散。

Why?

發現自己想提的問題,都是比較松散的,況且我的物理知識那麼薄,提出來的問題,應該不算“問題”,而稱為“困惑”或者“好奇”。

按照最嚴格的定義,“科學問題”必定是一種“矛盾”,在深入瞭解之後,有瞭理論或者實驗基礎之上的矛盾,可能是關於事實與理論的,理論與理論間的。

隨便走在路上,便感嘆瞭下:啊,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這不是科學問題,這應該是一個“好奇”,再深入一些,是“困惑”。

然而奧爾伯斯來的疑問:“為什麼夜晚的天空那麼暗”,是一個科學問題。因為他所見的夜晚是暗的,這一事實和“均勻無限宇宙模型”這一理論是矛盾的。之後,提出瞭“光度洋謬”。

有一句話很妙:科學不去研究那些無法解決的問題,而是提出瞭一定科學背景的問題。在生活中很容易發現,有些問題是科學沒有辦法解決的。比如,“人”這種生物的智力為什麼呈現得這麼繁華似錦一樣,科學是沒有辦法去解決的,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真正的提問題,想想,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瞭。以前最簡便的方法是,一想到不懂,就立馬問。現在遇到“不懂”,先想想哪裡不懂,在深入瞭解一些知識和分析之後,如果不明白,很可能是某個環節(方法或者實物)出問題瞭,總結一下主要矛盾,再適當地表達,提出來。

對於上述“物理問題”,一是想提的問題基本沒有弄明白,二是自己沒有先去查找資料先自己瞭解,三是沒有瞭上述的兩個步驟,也就沒有總結主要矛盾的意義瞭。

這是下午自辯課朱老師給的啟發。

原文:林鈺——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