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37:41
一開始德魯克還接受不瞭,感到很惱火,慢慢地德魯克意識到創始人是對的。
也就是從那以後,德魯克改變瞭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工作風格。此後,每當擔任一個新的職務時,德魯克都會問自己,“為瞭在新的崗位上提升效率,我應該做什麼,怎麼做?”德魯克發現,他一生中變化瞭無數的職位和崗位,但每一次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
德魯克總結自己做管理咨詢50多年來的經驗發現,在所有的組織中,那些被提拔起來的,擔任新崗位的幹將,沒有幾個人能夠成功的。為數不少的人徹底失敗,大多數人平平淡淡,成功者寥寥可數。
原因就在於他們往往是“新瓶裝舊酒”,“以不變應萬變”,慢慢地就變得平庸瞭。德魯克說,沒有人能夠自己發現這些不足,一定需要有高人指點迷津。
第六堂課:反饋比較。1937 年,德魯克從英國來到美國。大約到瞭1945年的時候,德魯克選修瞭三年的課程研修歐洲現代史,尤其是15世紀和16世紀。德魯克發現,有兩個歐洲機制成 為推動歐洲發展的動力,一個是南方天主教的耶穌會,一個是北方新教的加爾文教會。兩者的成功都歸為同一個因素:目標和結果比對的學習方法。
每當一個牧師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或者是做某一項決策的時候,他們都會把所要達到的目標寫出來,9個月之後,他們會把實際的結果和原先的期待做比對,看看那些地方做得好,優勢是什麼?下一步要做什麼,要改那些習慣?那些是沒有做好的地方,那些是不擅長的地方?
發 現這種目標與結果的比對方法之後,半個世紀以來德魯克都是這麼做的。德魯克說,因為這樣可以顯示出什麼地方需要提高、完善,最後也顯示出一個人不能做什 麼,因此以後就不要逞強。知道個人的優勢所在,知道怎樣提高自己的優勢,知道自己的軟肋在哪裡——所有這些都是進一步學習的關鍵所在。”
第七堂課:熊彼特的啟示。經濟學傢熊彼特生前是德魯克父親的好友,早在1902年德魯克的父親一面是奧地利財政部的公務員,同時也在大學裡講授有關經濟學的課程,而19歲的熊彼特就是聽課的學生。在德魯克父親的印象中,熊彼特精力旺盛、傲慢自大、生硬粗暴、不可一世。
1950年1月3日,父親帶著德魯克拜訪瞭重病中的熊彼特,這時的熊彼特已經是一個66歲的老人,他對德魯克的父親說:“我現在已經明白,僅僅記住個人的著作和理論是遠遠不夠瞭,除非一個人能夠別人的生命帶來不同,否則他做的也沒有什麼稀罕之處。”
要 知道,熊彼特年輕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看待人生的。德魯克的父親記得熊彼特在30歲的時候,風華正茂,剛剛發表瞭兩部著作,其中就有《經濟發展理論》。當時, 熊彼特誇下海口說,他最想讓人記住的是“歐洲漂亮女人最偉大的情人,歐洲最偉大的騎士——也許還是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傢。”
五天之後,也就是1950年1月8日,熊彼特離開瞭人世,終年66歲。
德魯克永遠不會忘記熊彼特和父親的那次對話,他從中得到瞭三點啟發:一、人必須自問,希望他人在自己身後記住他什麼;二、人應該隨著年齡而有所改變,不僅是個人的成熟度有所改變,同時也要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三、能讓他人的生命有所不同,是件值得後人記住的事。
如果有朋友準備在這個超長的假期裡讀點東西,建議你去精讀大師的名著。上面的“德魯克的七堂課”就是摘自《德魯克看中國與日本》第97頁至105頁(管理專傢田同生上個月就讀瞭這本書,而且做瞭摘錄,我從他那裡‘抄襲’瞭許多文字)。
擴展閱讀:德魯克名言
來源:精英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