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37:41
德魯克說:在我的生命中有7堂課,他們教育我怎樣保持高效、持續成長、應對變化、打破常規、超越過去。這些既可以是我的,也是大傢的。
第一堂課:追求完美。1927年,18歲的德魯克離開傢鄉奧地利來到德國的漢堡當學徒,同時也在漢堡大學學法律,不過,在那個年代,德魯克讀大學基本上是不用去聽課的。德魯克說,在1927年那個古老的年代,獲得大學文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交一點學費和在考試的時候露個面。
但是,那個古老的年代,漢堡的青年旅社、城市圖書館以及漢堡歌劇院卻是對大學生免費開放的。德魯克的第一堂課——音樂課也是受益於當時德國漢堡的這一制度,如果沒有對於大學生免費的制度,當時一邊做學徒一邊讀大學的德魯克是不可能每周都去聽歌劇的。
德 魯克聽到意大利作曲傢威爾第的一出歌劇《福斯塔夫》。是晚,他完全為這出歌劇所震撼。當年威爾第已是80高齡的老人瞭,他的一段話:“在一輩子的音樂傢生 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責任要再試一次。”這在德魯克腦海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德魯克一生寫瞭40多本書。當別人問他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時,他總是微笑回答:下一本。
第二堂課:上帝看得見。古 希臘著名雕刻傢菲狄亞斯被委任為雅典的帕德嫩神殿制作雕像,但當菲狄亞斯向雅典市府索取薪酬時,會計刁難菲狄亞斯說:“你所做的雕像都是站在神廟的屋頂, 並且神廟又是建在高高的山上,所有的人隻能看到雕像的前面,而看不到雕像的背後,我隻能付給你雕像前面的費用,而雕像的背後由於大傢都看不到,所以我不能 付給你那些錢。”
“你錯瞭,”菲狄亞斯反駁說“上帝看得見。”
一語驚醒夢中人,菲狄亞斯的“上帝看得見”這句話成為德魯克的座右銘,人們要不斷追求完美,因為上帝會知道一切的。德魯克過瞭80多歲之後,仍舊在構思、創作新的作品,努力做到更加完美,因為上帝在看著德魯克。
第三堂課:終生學習。 1929年11月19日,德魯克剛剛迎來自己的二十歲生日的時候,有一件喜事也同時落在他的頭上,那就是德魯克被漢堡最大一傢報社錄用,當瞭財經和外事報道的記者。
報 社的工作時效性很強,早上六點鐘開始工作,下午兩點十五分就發稿,然後將成型的版本交給印刷廠印刷。在報社工作期間,德魯克學會瞭跨學科跨領域學習的方 法。之後的將近六十多年的時間裡,德魯克每個三至四年就會選擇一門新的學科做研究,有統計學、中世紀史、日本的藝術、經濟學等等包羅萬象。
他對日本繪畫甚為著迷,亦有深入研究,並曾寫出專著《畫筆的冒險:日本繪畫》並在克萊蒙特大學帕蒙納學院講授瞭10年的東方藝術課。確實,一個管理學傢,講授東方藝術課,聽起來覺得有些匪夷所思,但細細一想的確是德魯克的成功之處。
德魯克說:“這種學習方法不僅給我一個豐富的知識寶庫,也強迫我接受新知識、新思路和新方法——因為我所學過的每門新學科,都基於不同的理論假設,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德魯克就是這樣一個跨界的飛行者,而且飛出瞭高度和廣度。
第四堂課:定期檢討。22 歲的時候,德魯克已經是報社的三個總編助理之一瞭。當時的總編大約50多歲,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和半年過後這樣兩個時間段裡,總編都會花費一天半的時間來對 過去的工作進行反省,從總結成績開始,然後找到做得不夠的地方,找出可以加以改進的地方。在會議的最後兩個小時裡要拿出下半年的工作計劃,要集中力量解決 什麼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團隊的每個人都需要學習什麼新的東西?一周之後,每個人都需要向總編交一個計劃報告。
1937年德魯克從英 國來到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魯克花瞭18個月的時間研究美國通用汽車,並且寫出瞭《公司的概念》一書。這個時候,德魯克想到瞭總編輯曾經給他講過 的反省課。此後,每年夏天,德魯克都會抽出兩周的時間,來回顧和反省過去的一年。看看那些地方還可能做得更好,哪些地方應該做而沒有做,那些地方沒有做 好。然後,在提出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
德魯克的這一反省的習慣從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開始,一直到生命的結束為止,跨越60年。
第五堂課:高人指點。1933 年,奧地利人德魯克從德國的漢堡來到英國的倫敦,在一傢小型的私人銀行做經濟師並兼任合夥人的執行秘書。在這裡工作瞭大約三個月之後,銀行的創始人找德魯 克談話瞭:“你現在已經從原來的經濟分析師提升為執行秘書,可是就仍然幹的是經濟分析師的活,到底執行秘書應該幹什麼?怎麼才能做一個稱職的執行秘書?很 顯然你沒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