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40:44
王守仁(公元1472年-1528年),明代哲學傢,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王守仁一生頗具傳奇,於文學、武學、佛學、道學無不涉獵,35歲始專攻儒 學。他年輕成名,仕途得意,官至兵部尚書,總督兩廣,封新建伯。他自詡平生所為兩事:一"破山中賊",即鎮壓農民和少數民族起義;二"破心中賊",即創" 心學"學說。
王守仁說: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不少人對孔子的人生選擇感到困惑:為瞭推行自己的道,不辭勞苦,到處奔波。說他想當官發財吧,他卻視功名富貴如塵土;說他想成名成傢吧,他卻又安於別人 的羞辱冷落。莊子曾經概括孔子周遊列國的情形說:"再逐於吾,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他一心想造福天 下,卻沒有人理解他,甚至有人放出話來:殺他無罪,羞辱他也不是過錯。而他受盡折辱,一心不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難免讓人產生疑問:他們到底圖個 什麼?
孔子的行為還比較容易讓人理解,因為他畢竟多次與功名富貴擦身而過,隻是他不想要罷瞭。像曹雪芹、蒲松齡這樣的民間作傢更 讓人想不通,他們窮居陋巷,一生潦倒,還有心情寫什麼《紅樓夢》、《聊齋志異》,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他們的作品多麼優秀,也不會有人給他們付稿酬,他們 想發表作品,還得自己掏銀子印書。他們到底圖個什麼?
王陽明的話就是答案:"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一個人立定瞭追求目標,就像害瞭心痛病一樣,想拋都拋不下,在實現目標之前,心裡隻有這件事,其他的事都無關緊要,就連哭窮叫苦的心情都沒有。一旦 達成目標,就有一種大病痊愈的輕松感。孔子之所以能夠忍受顛沛流離之苦,曹雪芹、蒲松齡之所以能夠忍受貧窮之苦,其原因概在於此。
大凡一個人想造就一番事業,必須立定一個目標。沒有目標就不可能成功,就如沒有空氣人就不能存活一樣。沒有明確的目標、或是目標不專一的人,他再勤勞也是徒勞,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永遠漂泊不定,隻會到達失望、失敗和喪氣的海灘。
關於目標與人生成功的關系,有人講過一個有趣的哲理故事:
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安城內的一個磨坊裡,有一匹白馬和一頭毛驢。它們是好朋友,白馬在外面拉東西,毛驢在屋裡推磨。後來,白馬被玄奘大師選中,出發去印度取經。
17年後,白馬馱著佛經回到長安。它重回磨坊會見它的驢子朋友。白馬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歷:浩瀚無垠的沙漠、高聳入雲的山嶺、莽莽蒼蒼的森林、神奇的國 度……那些神話般的境界讓驢子聽瞭大為新奇。驢子驚嘆道:"你有這麼豐富的見聞呀!那麼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
"其 實,"白馬說,"我們跨過的距離是大體相等的,當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一步也沒有停止,不同的是我與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的目標,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 進,所以我們打開瞭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你被蒙住瞭眼睛,一生就圍著磨盤打轉,所以永遠也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我們都知道,射箭有靶子,才知道是否射中;賽跑有終點,才知道是否破紀錄。同樣的道理,人生有目標,才知道是否成功。帶著目標生活,是最有效率的人生。
目標為什麼對人生的影響如此之大呢?道理其實很簡單:人生好比走路,事先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早早上路,或遲或早,總能到達。如果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去哪 裡,漫無目的地尋找所謂幸福,那就隻有碰運氣瞭。也許誤打誤撞,能走進理想的"桃花源",但十有八九,還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原地轉圈。
設立目標有五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是,能增強自信。如果你的目標是科學傢、政治傢、企業傢或成為其他理想人物,那麼,你會在內心深處自然而然把自己歸入到這些人的行列,而不是把自己視為平庸之輩。第二個好處是,你能夠根據目標預算好自己的時間和金錢,不作無謂的投資。第三個好處是,瞄準目標去做事,能使你集中精力,而不會陷入到日常事務中去,成為瑣事的奴隸。第四個好處是,隨著大目標的逼近和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你的工作變得更有成就感也更有樂趣瞭。你愈發充滿瞭激情,你的潛能也會充分釋放出來。第五個好處是,因為目標明確,你對一些機會變得更敏銳瞭。沒有目標的人老是想:"這件事跟我無關。""這個人跟我無關。"而一旦有瞭目標,你就會思考這件事跟這個人跟你的目標有何關系,你經常會有意外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