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41:42
通過教育日記系列文章,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成才的規律,我認為至少來自三個方面中的之一:
而這三個之中,最溫情,最直接,最有效的是父母的教育。做一個真正會教育孩子的父母絕對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下面iamsujie回憶他小時候的傢庭教育點滴,與大傢分享一下:
1、不關註我的學習情況。
小學的時候還問問作業情況,看看成績,中學由於住校,周末回傢都好吃好喝伺候著,基本不問,雖然他們曾經教過中學的課程。我在看書的時候,他們會跑過來叫我去看電視裡演的好玩節目,傢長會也是能不去就不去,大學後連我在學些什麼都搞不清瞭,還叫我五一、十一不要帶書回去。
因為自上而下的監控總有失控的一天,與其等到某一天突然失控,不如趁自己還有能力控制的時候慢慢松手,這時候發現有什麼不對頭還有修正的可能。對於學習上的監控逐步減少,使得我上大學後沒有一點的不習慣,碰到過一些同學突然失去監控,變得難以自控。
這點可以擴大到很多事情上,真心的不希望還有父母說出“趁我們還能怎樣怎樣,一定要好好管管什麼什麼”。意譯一句話:有權力殺人而殺人不是用瞭權力,有權力殺人卻不殺才是用瞭自己的權力。
2、鼓勵我和“差生”玩。
體現瞭很先進的“疫苗”思想,躲不是辦法,躲不瞭一世,更聰明的是培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最高境界,說誇張點“要成事,黑白通吃”。
傳統意義上的差生,僅僅是在“成績”一維衡量標準下的差生。人都是“各有所長”的,按我的推測,他們發現到我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以後,就鼓勵我和“差生”一起玩,可以學到另一些東西。當然,我相信他們是在充分評估後,認定我不會被帶壞的前提下,作出的決定。
再分析下去,這其實就是“擴展視野”重要性的啟蒙教育。在“成績”為唯一標準的中小學時代,“差生”也就意味著他們在非成績方面有獨到之處,和“差生”接觸就成瞭在所有維度上的擴展,而大學、工作以後,維度越來越多,就需要我們更多的去接觸各種人。
3、重大事件都提出參考意見,但尊重我的決定。
比如上大學的時候,他們是強烈希望我留在南京的,但我還是想跑出去,最終到瞭杭州;選專業的時候他們希望我選一些熱門的,最終我還是選擇瞭生物醫學工程;找工作的時候他們希望我回南京,但我還是繼續留在瞭杭州……
我看到的並不隻是寬容,而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心的養成。如果是別人幫你做的決定,將來一有不順,很容易怪罪別人——就是你當初要我如何如何……自己能做決定,就必須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也必須承擔一切後果。
似乎後來我的思維方式形成瞭一些特點:決定之前相當猶豫,決定之後異常堅定,偶有後悔也趕緊說服自己不要後悔,迅速尋找繼續走下去的理由。
4、告訴我傢裡的生活費放在哪裡,需要瞭自己拿。
而不是像很多同學那樣每個月有固定的零花錢,隻是如果有大額花費的話,需要先和他們打個招呼。
當然,也是要逐步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機制,同時我的“不亂花錢、及時匯報資金動向”的行為也讓這個規則一直完美的運行下去。這樣培養瞭我樸素的理財觀,我會認為到這些錢也是我的,還會經常和傢人談論這個月全傢的花費情況。
這點很巧妙的轉化瞭矛盾,把原來可能出現的攻守雙方變成瞭利益一致的同盟,和企業發股權,讓員工成為股東是一個道理……
5、強調“身體第一、知足常樂、不要太拼命”。
這點我是深受影響的,比如日常習慣中的睡前喝牛奶、起床喝蜂蜜、不熬夜、飲食健康、堅持鍛煉等等,雖然還不能完全做到。
快樂絕對是主觀狀態而不是客觀的,被牛人刺激的越多心態才會越平和,真的找到自己想走的路。找工作時就給自己定下的規則“周工作時間<60h”,這使得我隻會把工作當作實現理想的手段,手段而已,不會拼命,所以成就必定有限。
但我仍然會朝著一個認定的方向慢慢走下去,不求快,但重要的是堅定的一直走下去,這樣我相信,成功還是失敗都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輩子沒有白活,是做瞭一點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