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28:58
盡管我們使用語言表達我們的思維,可是,思考和表達並不總是一前一後的過程,有些時候,我們的思維會因我們所使用的語言(表達手段之一)而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
成長過程中,父親常常幫助我糾正不良的語言習慣,比如,有一次當他看到七八歲的我指責別人說臟話的時候,告訴我“其實有的時候有些話‘話糙理不 糙’……其實不說臟話的人不一定不臟;而有時候說點臟話有助於心理健康。”關於這事我就不多作解釋瞭,讀者很容易明白這是多麼真實而又健康的教育。
但是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禁止我在任何情況下說類似以下的句式:
“……本來/原本就是麼!”
現在想來真的感激父親,他就那樣簡單而又“粗暴”地用幾個星期的時間使我一生永不再用這樣的句式——它在生活中其實隻有一個用處:找(最後的)借口。
長大之後,在一部關於某重大新聞事件的電影裡看到報社的老板呵斥一位剛入行的記者:
永遠不要再跟我說“我認為[1]……”瞭!你的看法關我屁事?我要的是事實……
從那之後,那個毛頭小夥刻意讓自己的句子都用“事實上”作為開頭,而為瞭配得起這個開頭,後面的陳述不知不覺之間就真的剔除瞭很多“偏見”。電影裡 的這個小細節再次觸動瞭我,這才明白原來在很多領域裡,有些所謂的“思維訓練”,其實隻需要改改語言習慣就可以瞬間大有改觀。當然,再次在心裡狠狠地感激 瞭一下父親。
有些句式最好回避[擴展] ,而另外一些句式,最好經常使用,因為這些句式特別有助於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並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兒,而……是另外一回事兒。 ……和……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不一定……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說…… ……可能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解釋)。 ……看起來像……,可是…… ……。而事實卻可能遠比看起來的更為復雜(簡單)。 ……。然而,(這個論斷)反過來(陳述)卻不一定成立…… ……其實很可能與……根本就沒有任何關系。 ……之間不一定是單純的因果關系,它們也可能互為因果。 ……之間的比較也許沒有任何意義。 ……其實不過是表面現象,其背後的本質是…… ……有個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盡管聽起來很有道理,然而卻完全不現實。 ……也許有人會說……,但是這種質疑卻……
這些句式看起來很簡單,然而卻往往能帶來不同凡響的思考結果。平時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都不妨把這些句式套進去填空——就當想著玩瞭,沒多久就會體 會到這種遊戲的有趣之處。不出意外的話,讀者會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就因為這些句式的運用而發生瞭思維上的巨大轉變。例如,“……和……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 兒”這個句式往往瞬間就能使一個人“腦子更加清楚[2]”。
備註:
1:閱讀想:“我認為”這三個字是不是真的不可以說,看來不是的,如果是提建議的時候“我認為”是很好的開頭,如果是做重大結論時最好不要用。
2:人們最終習慣於用“概念”組織思考。“概念不清”基本上就是一個人“腦子不清楚”、“邏輯混亂”的根本原因。
遇到弄不明白“愛情”與“婚姻”不是一回事兒的異性,最好敬而遠之,否則痛苦的一生“就在不遠處等著你”……
遇到搞不清“政府”與“國傢”之間區別的人,輕易不要與之溝通,否則你可能會因此發現麻煩不斷禍患無窮……
不知道“目標”與“計劃”並非一回事的人,並不知道他們自己可能會因為“死守計劃”(Stick to the plan)而最終無法達成目標……
沒搞清楚“科學”與“科普”與“科普作者”之間相去甚遠的人們會罵來罵去——手段比潑婦還不科學……
不知道“上學”和“學習”不是一回事兒的人,其中一些可能會因為自己有博士學位就瞧不起中專畢業的人;反過來,另外一些可能會因為自己隻有中專文憑而憎恨那些有博士學位的人……
不知道“一個人”和“一個人的看法”之間的區別的人,要麼可能迷信權威,要麼可能把自己當作絕對權威……
不知道“Action”和“Reaction”之間的差異的人,弄不好一輩子都是周遭環境的奴隸而已卻又完全處於無意識狀態……
很多學生討厭歷史課,其實隻不過是沒弄明白“歷史”與“歷史書”之間的重要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