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30:05
有一位學生曾問我說:“開復老師,今年我剛剛上大一。我為學校做瞭許多事,也得到瞭老師的肯定。但最近我卻很是煩惱。此前,因為我看不慣某某同 學的做法,在背後說瞭一些氣話。有一次,他竟利用學生會幹部的職權,在領導面前為我捏造瞭許多罪名。因為他和領導的關系很好,領導在沒有調查落實的情況下 就處分瞭我,把我入黨積極分子的資格也取消瞭。我特別氣憤,為什麼領導連調查都不調查就處理我呢?我真的沒有犯錯誤。難道真的應該這樣嗎?”
我的回答是:“這件事確實很不幸,但是既然已經發生瞭,你隻有接受後果。我勸你少想想這件事有多麼不公平,因為這些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你無法 影響,也不能改變。我勸你多想想,有什麼事情是你可以影響和改變的。例如,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當初你沒有在背後說他的壞話,是不是這一切都可以避免?我並 不是說別人做的都是對的,但是,你隻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你必須清楚要如何修正自己才能夠避免這樣的問題再次發生。如果時光能夠倒流,你會做得更好 一些嗎?你是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還是會改掉背後說人壞話的毛病?你有沒有聽過‘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這句話?如果你不在背後批評別人,很可 能別人也不會在背後中傷你。有句諺語說:‘雖然我們不能改變風,但我們可以調整船帆。’希望你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認清楚自己的船帆在哪裡。人在挫折中學到的 東西會遠遠多於在成功中學到的。希望你在經過這一次不幸後能夠成為一個更成熟、更成功的人。”
我在去年七月加入Google時,也因為被卷入法律糾紛,而學會瞭“用務實發揮影響”。當時,我離職的事實公佈後,許多媒體因為被誤導,以為我 的離職違背瞭合約,就發表瞭一些不合事實的言論,甚至更有許多子烏虛有的控訴、惡意杜撰的故事傳遍瞭中國的互聯網。那時,多虧我的律師朋友提醒我:對於媒 體的報道,我們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在官司漩渦中,我個人不能出面解釋,否則不但越描越黑,而且可能給對方提供更多材料。法官的決定則是我可以間接影響的, 我們一定要努力打一場漂亮仗。至於可直接影響的方面則是我可以廣搜證據、找尋證人、理解法律、準備對質時證實對方謊言的證據。於是,在兩個月的時間裡,我 不再訂閱報紙,不再上新聞網站,不再被流言蜚語所惑。我一天花十六個小時苦讀法律,在對方提出的近30萬份文件中用最新的搜索工具找到我們需要的文件,和 律師一同起草我們的答辯狀,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庭排練。九月出庭時,我們果然獲得勝利,法官允許我開始在Google的工作。在我們的慶功宴上,一位律師在 向我敬酒時說我不像個被告,而更像個職業的律師,甚至估計我的價值相當於兩個律師。在事後,他問我為何如此鎮定地每天埋頭看文件,難道對外面風雨交加的媒 體報道都不在乎嗎?我告訴他:“不是我不在乎,而是我不想浪費時間在那些我無能為力的事情上。”而最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回到中國開始工作後,我沒有花任何 精力試圖引導或改變媒體,媒體的報道卻自然而然地完全轉變成為正面報道——因為事實勝於雄辯,我開始工作的事實戰勝瞭任何一篇負面文章。從這個例子我們可 以看到:專註於你能夠改變的事情,可能最後連當初不能改變的事情也改變瞭。
(4)用冷靜掌控抉擇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抉擇的遊戲,有風雨也有陽光。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冷靜的態度掌控每一次抉擇的全過程:
在抉擇前“重重”思考,抉擇後“輕輕”放下。
所謂“重重”思考,就是要培養客觀的、精準的判斷力。每一個重要的抉擇可能都與你自己的前途密切相關,但你在抉擇和判斷時,一定要避免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式,要避免自己的主觀傾向影響判斷的精準和客觀。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出客觀、精準的抉擇呢?我給大傢提供三個建議:
第一、把影響你抉擇的因素羅列成一張“利弊對照表”。
在利弊對照表中寫出每個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後借助該表客觀地分析,哪些利益和弊端對你來說最為重要?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和理想?當你面前擺瞭這樣一張客觀而詳盡的利弊對照表時,主觀因素就不容易影響你的判斷力瞭。
例如,1998年時,我面前有兩條道路可供選擇:回中國建立研究院,在美國創業辦公司。當我問到許多朋友,有沒有願意和我一塊兒回中國時,他們 每一個人都說:“當然不願意,隻有中國聰明的人到美國,哪有美國聰明的人回到中國?”如果我是個容易被影響,不冷靜客觀的人,當時可能就決定不回中國瞭。 為瞭更客觀地判斷哪一條道路最符合我的價值觀和理想,我列出瞭一張利弊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