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45:21
但他沒有下達這樣的命令。
他鎮定地看著那些躍躍欲試的下屬,告訴他們,決不能開戰,因為我們負有更大的使命——和平的使命。
如果我們現在開戰,自然可以取得勝利,但那樣就會偏離我們下西洋的原意,也會耽誤我們的行程,更嚴重的是,打敗爪哇的消息傳到西洋各地,各國就會懷疑我們的來意,我們的使命就真的無法達成瞭。
鄭和說完後,便力排眾議,制止瞭部下的魯莽行為,命令派出使者前往西王駐地交涉此事。
鄭和實在是一個瞭不起的人,他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克制自己的憤怒,以大局為重,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事實證明,鄭和的行為決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
鄭和需要面對的是忍耐,而那位西王面對的卻是恐懼,極大的恐懼。
當他知道自己的下屬殺掉瞭大明派來的艦隊船員時,嚇得魂不附體,立刻派出使者去鄭和處反復解釋誤會,他又怕這樣做不奏效,便命令派人連夜坐船趕到中國去謝罪,這倒不一定是因為他有多麼慚愧和後悔,隻是他明白,以大明的實力,要滅掉自己,就如同捏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
朱棣得知此事後,稱贊瞭鄭和顧全大局的行為,並狠狠地教訓瞭西王的使者,讓他們賠償六萬兩黃金(這個撫恤金的價碼相當高),兩年後,西王派人送上瞭賠償金,隻有一萬兩黃金,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敢於反悔,實在是這麼個小島即使挖地三尺也找不出六萬兩黃金來。
實在是沒法子瞭,傢裡就這麼點傢當,該怎麼著您就看著辦吧。
當西王的使者忐忑不安地送上黃金後,卻得到瞭他意想不到的回答,朱棣明確地告訴他,我早知你們是籌不出來的,要你們賠償黃金,隻不過是要你們明白自己的罪過而已,難道還缺你們那點金子嗎?
朱棣的這一表示完全征服瞭爪哇,自此之後他們自發自覺地年年向中國進貢。
在這一事件中,鄭和充分地體現瞭他冷靜的思維和準確的判斷能力,也說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實在獨到。
在經過這段風波之後,鄭和的船隊一路南下,先後經過蘇門答臘、錫蘭山等地,一路上與西洋各國交流聯系並開展貿易活動,這些國傢也紛紛派出使者,跟隨鄭和船隊航行,準備去中國向永樂皇帝朝貢。
帶著貿易得來的物品和各國的使者,鄭和到達瞭此次航行的終點——古裡。
古裡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澤科德,位於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此地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曾派使者到過這裡,而此次鄭和前來,卻有著另一個重要的使命。
由於古裡的統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國朝貢,並向中國稱臣,所以在永樂三年,明成祖給古裡統治者發放詔書(委任狀),正式封其為國王,並賜予印誥等物。當然瞭,古裡人不一定像中國人一樣使用印章,但既然是封國王,總是要搞點儀式意思下的。
可是詔書寫好瞭,卻沒那麼容易送過去,因為這位受封的老兄還在印度呆著呢,所以鄭和此次是帶著詔書來到古裡的,他拿著詔書,以大明皇帝的名義正式封當地統治者為古裡國王。從此兩國關系更加緊密,此後鄭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轉站和落腳點。
在辦完這件大事後,鄭和開始準備回航,此時距離他出航時已經一年有餘,他回顧瞭此次航程中的種種際遇,感慨良多,經歷瞭那麼多的風波,終於來到瞭這個叫古裡的國傢,完成瞭自己的最終使命。
這裡物產豐富,風景優美,人們和善大度,友好熱情,這一切都給鄭和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
留個紀念吧,他帶領屬下和當地人一起建立瞭一個碑亭,並刻上碑文,以紀念這段歷史,文曰:
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裡,民物咸若,熙皞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
這是一座歷史的裡程碑。
鄭和的船隊開始返航瞭,迎風站在船上的鄭和註視著那漸漸遠去的古裡海岸,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我們會再來的!
也許是宿命的安排吧,鄭和不會想到,美麗的古裡不但是他第一次航程的終點,也將會成為他傳奇一生的終點!
(四)返航
第一次遠航就這樣完成瞭,船隊浩浩蕩蕩地向著中國返航,然而上天似乎並不願意鄭和就這樣風平浪靜地回到祖國,它已經為這些急於回傢的人們準備好瞭最後一道難關,而對於鄭和和他的船隊來說,這是一場真正的考驗,一場生死攸關的考驗。
自古以來,交通要道都絕不是什麼安全的地方,因為很多原本靠天吃飯的人會發現其實靠路吃飯更有效,於是陸路上有瞭路霸,海上有瞭海盜,但無論陸路海路,他們的開場白和口號都是一樣的——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