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權利和說話的效果

2016-08-18 23:04:10

那天閑聊,一位研究心理學的朋友說,從一個人讀書的方式能看出這個人的性格和心態,比如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說明他的性格很散淡,不拘於一物,而北宋的趙普一輩子隻研究半部《論語》,則說明這個人性格很直。

我回瞭一句:“那諸葛亮呢?”

朋友不說話瞭。

《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曾跟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遊學,後三人讀書追求精熟,而諸葛亮“獨觀其大略”。按照這位朋友的理論,諸葛亮至少也應 該是心胸寬廣,拿得起放得下。可事實上,諸葛亮一向都是事必躬親,對誰都不放心,唯恐手下的將領不能理解自己的意圖,還拼著老命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結果 弄得國庫空虛,內外交困。這簡直跟“拿得起放得下”一點邊兒都挨不上。

不過朋友說的趙普倒是很靠譜,這位死抱著半部《論語》啃瞭一輩子的北宋宰相,確實有點偏執狂的味道。

有一次,老趙發現瞭一個人才,就連夜寫瞭一份奏折,第二天上朝向宋太祖推薦。

太祖接過奏折,細細看瞭一遍,批示道:“趙愛卿選拔人才的眼光比以前精進瞭不少,不過還有待提高,望再接再厲,再創輝煌。另:註意錯別字。”

老趙回到傢,翻出最新版的字典,連夜把錯別字都改瞭一遍,第二天又把奏折呈給瞭太祖。

太祖接過奏折,掃瞭一眼,心想,這不是昨天那份奏折嗎?我已經給他退回去瞭,怎麼老趙又送上來瞭?太祖一尋思,明白瞭,老趙從小沒念過多少書,自己 又批示得有點含蓄,敢情這老趙還以為是在誇他呢,得,跟直性子人交流就應該直來直去。想到這兒,太祖抓起大筆,在奏折上批示道:“愛卿的建議朕不同意。 另:字跡太潦草。”

老趙回到傢,又翻出柳公權的字帖,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折騰瞭一個晚上,把奏折重新抄瞭一遍,第二天上朝又呈給瞭太祖。

太祖接過奏折,眼前一亮,不禁被通篇的柳體吸引住瞭,但看著看著就不對勁兒瞭,這不還是前天那份奏折嗎?這老趙分明就是在故意拿朕開玩笑啊!太祖最忌諱的就是這個,不禁大怒,一把將奏折撕得粉碎,扔在地上,怒道:“趙普你好大膽子!竟敢拿同一份奏折三番五次地來消遣朕!”

隻見趙普不慌不忙,一片一片撿起地上撕碎的奏折,回到傢用膠水粘起來,過瞭幾天又給太祖呈上瞭。

現在我們先來做個調查:如果你碰上這種人,你會怎麼辦?有三個選項:A.揍他個遍地開花,讓他知難而退;B.送他去精神病院;C.趕緊逃跑,咱惹不起還躲得起。

應該說,這三個選項都不錯,至少比至尊寶對付唐三藏的那一套更有可行性。不過對宋太祖來說,選擇的餘地就沒那麼大瞭。太祖曾立下祖訓:“有宋一朝不 殺大臣。”而且太祖有志於構建清平社會,大力號召大傢獻計獻策,至少不能比前朝那位唐太宗差,所以A就被淘汰掉瞭。鑒於世界上第一所精神病院在九百多年後 才正式出現,太祖顯然也沒這個超前意識去選B,那麼就隻剩下C瞭。於是,太祖轉身就回到瞭後宮。

趙普一看,怎麼皇上今天這麼奇怪,還沒下班就先跑瞭,這可是早退啊,不行,我得跟著去看看。於是,趙普屁顛屁顛地跟著太祖來到瞭後宮門口。

太祖回到後宮,一口氣兒還沒喘完,突然一回頭見趙普正站在門口,雙手捧著奏折,高高地舉在頭頂上。太祖終於忍不住瞭,叫道:“趙普你還來勁瞭!那個人我就是不用,看你能把我怎麼樣!”

趙普仍然舉著奏折,道:“選拔人才是國傢的事,應該從國傢的角度考慮,陛下怎麼能憑借自己的好惡做出判斷呢?”

太祖實在沒辦法,不能讓這麼個老漢總站在後宮門口,無奈隻得答應瞭他的要求。

看完這個故事,不由得讓人感嘆,這老趙也真夠執著的,半部《論語》啃一輩子也隻有這種人才能幹得出來。

不過在佩服老趙的執著的同時,我們似乎也應該想想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說話的權利和說話的效果。

法國大哲學傢伏爾泰曾留下一句名言:“我雖然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在專制時代,話語權被一些人死死地攥著,他們說的話就是 金科玉律,別人膽敢說半個“不”字,輕的賞你兩個大嘴巴,重的就直接割掉你的舌頭,再不行就把你的腦袋也割下來,看你還敢不敢亂說話。所以,當伏爾泰這句 話一問世,立刻得到瞭大多數人的響應,在專制的時代無疑具有振聾發聵的效果,這也是它能夠迅速流傳開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