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怎麼學習的?

2016-08-18 23:11:20

像成年人一樣,兒童樂於應對變化、反感被他人擺弄、向往自立、試圖認識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享受理解和被理解。所有的人類,當他們運用自己的才能解 決難題、發現新的線索、進行協調、或者克服困難的時候,會興高采烈。教育的任務是勸說每一名兒童——他具備豐富的思想,並讓他感受到創造性使用頭腦時所必 然產生的振奮之情。

什麼是學習

不少傢長認為,學習,就是老老實實坐在桌子前看書。才幾個月的小寶寶,有些傢長就把書放在他眼前讓他念,孩子不看書,而是轉過頭看別的,甚至拿過書來往嘴裡塞,傢長未免焦慮,“我這孩子怎麼不愛學習?”

這些傢長誤解瞭“學習”這一概念。

2007年元旦後第二天,我丈夫開始上班。兩個孩子都放假在傢,小馮也放瞭幾天假沒有來,傢裡比較亂,我把小馮提前叫回來幫助我收拾。因為還是法定假日期 間,小馮4歲女兒艷麗的幼兒園也放假,艷麗沒有地方去,我讓小馮把孩子帶來,跟Miranda一起玩兒,她倆已經是老朋友瞭。

午飯後,外邊陽光明媚,Sam自己出去找朋友,我把兩個女孩帶到院子裡玩兒。她倆分別拿瞭一隻小鏟和小耙子,找到一棟樓後一片小樹林,開始挖地上的積雪。 我建議她倆把鏟下來的雪塊放在樓臺上,讓太陽施展“魔法”,把雪塊和冰塊變成水。她倆興奮地賽著挖,看誰挖出來的雪塊大,一片一片地擺放在樓臺上,看著它 們從固體變成液體,滴滴嗒嗒地往地上滴水。看瞭一會兒,兩人又討論瞭一下太陽好不好,我們能否靠近,挨得太近瞭我們是不是也化瞭。

那個位置恰巧挨著樓頂排水管出口處,地上結瞭一些冰,也積瞭一些水。她倆發現這個寶地之後,又開始忙碌地剁冰、鏟水、挖土。Miranda嫌自己的耙子盛 不上水,跟艷麗交換她的鏟子;艷麗發明瞭耙子盛水的辦法,示范給Miranda看。兩個三四歲的小姑娘專心致志地玩兒瞭一個多小時,滿頭滿臉滿身的泥點 兒,最後心滿意足地離開樹林,到遊樂場蕩秋千去瞭。

我知道,如果換瞭某些傢長,他們可能不會“縱容”這兩個孩子這麼玩兒。因為在這些成年人眼裡,這樣玩兒讓孩子手臟瞭、衣服濕瞭臟瞭、手冷瞭、身上也冷瞭,還可能凍病瞭。這些成年人也許根本不允許孩子在冰天雪地裡停留,而是最好呆在溫暖的傢裡,跟著他們念書認字、背誦詩詞。

他們也許不會想到,這樣玩兒,有助於孩子認知雪和冰的模樣、質地和手感,觀察冰雪融化的過程,體會太陽的溫度與冰雪之間的關系,瞭解泥土在冬天的觸覺,通 過一系列踩、踏、剁、挖、鏟、盛、搬運的動作,鍛煉她們的協調性,開發她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於那種安靜的學習來說,這種又臟又亂的活動才是適合兒童年 齡段的學習。

大腦發育有序

很多傢長樂於看到自己的孩子早早認字、會背誦多首詩詞、會簡單的加減法、認識時鐘,等等。這種量化的背誦性知識,的確比較容易衡量,也能夠在外人面前進行匯報演出,給傢長臉上增光。

因為有死記硬背的教育傳統,有些傢長尤其熱衷讓孩子背誦、記憶現成的知識,熱衷向孩子灌輸自己的觀點和經驗,認為這樣,孩子可以走一條捷徑,不必花費時間親身體驗就能掌握很多知識。

遺憾的是,這樣的思維和做法有嚴重的缺陷:首先,記憶隻是學習的一部份,而且並非最重要的那部分;其次,智慧的最重要衡量標準,並非記憶和背誦的內容有多少,而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

李躍兒經常說,“人不是因為會背瞭什麼而聰明的。”的確,一個人是否有生存的智慧和能力,不在於他是否會長篇大段地背誦什麼,而在於他是否具備面對難題所需要的心理架構。

更何況,讓兒童過早地背誦現成的“知識”,對於他們的健康發展有百弊而無一利。

人類大腦發育是有順序的,記憶的發展也是有順序的。對於學習來說,最重要的是長久性記憶。長久性記憶有兩種:一種叫做顯性記憶或曰陳述性記憶(explicit memory or declarative memory),記錄個體生活的相關細節,這種記憶儲存於大腦邊緣系統的海馬突起裡;另外一種叫做隱性記憶或曰手續性記憶(implicit memory or procedural memory),比如拉小提琴時手指頭應該怎樣動作,這種記憶儲存於小腦裡。

顯性記憶也分為兩種:一種叫做自傳性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或曰終身性記憶),也叫做事態性記憶(episodic memory,或曰片斷性記憶),記錄我們的經歷本身。另外一種叫做語義性記憶(semantic memory),力圖從經歷裡提取和總結有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