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1:53
“問題出來瞭:一個人一次要搬動500公斤的東西,需要多長時間,需要什麼工具。5000萬的錢,有多大的體積呢?它是怎麼運出去的呢?難道這真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情?........”
(五)
上初中瞭,我發現兒子做作業的時間中,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在做數學題。
現在的學校裡面的數學題,比我們那個時候的題目,難度和深度,都要大的多。有時,兒子問我數學題,我要麼花很長的時間想,也經常有想不出來的時候。
我覺得學校裡面訓練數學的方式,是有問題的。
前幾天,看見一個報道,說一個剛獲得瞭數學大獎的俄羅斯的數學傢來中國,記者給瞭他一道小學生的奧數題,讓他解。大師解瞭半天也沒有想出來。
這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為何會這樣?
我完全理解這樣的情形:數學的思考,其實是離不開現實的語境。也就是說,很多問題,其實是來自於某種實際的需求。如果是這樣的話,解題的語境和約束,是有方向的提示的。
凡是有過系統分析經驗的人,在這種整體的思維中,會有一整套非常有條理地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是,如果這個題目是沒有任何方向的,就是說:你不知它從何而來,要去往何處。那你就隻能猜測出題者的思路是什麼。這就跟中彩票猜謎一樣瞭。
所以,像楊樂、丘成桐等數學傢都會盡力反對奧數,反對這種變態的“思維的體操”,因為這些題目往往隻是在做思維的適應性訓練,並沒有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習慣,反而導致瞭忽略實際需求的做法,導致瞭真正的思維的喪失。
所以說,我們的學生很會考試,但是,實際的動手時有很大的障礙。因為大多數人並沒有接受系統的思維訓練。
事實上,解決問題的環節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方案,驗證並改進。
我們的思維訓練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我們總是在做,或者隻是在做其中的一、兩個環節。其他的,數學不管,其他科目也不接。
結果會怎樣呢?
這種訓練的結果是:科目間是相互隔斷的,和實際的應用也是隔斷的。學生們知道瞭很多的知識,不知道該怎麼用,也不知道怎麼觀察,怎麼剝離出問題,怎麼分析,怎麼判斷。學瞭一堆的東西,離開學校後,轉身就忘掉瞭。
原創 :噴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