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1:53
(一)
上周周末,兒子問瞭我一道數學題:一百元的錢有多重?
我說:簡單啊。
兒子:?
我說:我拿一百元的錢稱一下,不就知道瞭。
兒子笑瞭:這我也知道啊。問題是:如果沒有錢,也不用秤的話,該怎麼算?
我說:你總不能什麼條件都不給吧,那隻能亂猜瞭?對瞭,還有一個辦法:去網上搜一下。
兒子說:還用你說。
我說:你不能否認,這是一種辦法。兒子,這種題,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在於怎麼算,怎麼應用。解題的過程很重要,光知道一個答案,沒什麼用的。
我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
(二)
有一個人叫唐駿,他曾經是微軟中國區的總裁。他剛去微軟的時候,參加面試,人傢問瞭他一個問題:
美國一共有多少個加油站?
唐駿一下就傻瞭,他想:這個我怎麼可能知道?!
還好,他馬上就鎮定下來瞭,他很快就“推算”瞭出來:美國有人口2.5億,汽車的擁有率為30%,美國有7500萬輛車,每個星期加一次油,每個加油站平均每5分鐘一輛車,一天為250輛,可以服務7倍1750輛車,一共4萬個加油站。
這個回答對嗎?誰也不知道。其實這個問題就是考察你的思維方式,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需要你給出問題的答案,再說瞭誰也不知道一個標準的答案,本來就是要你算一個大概,這個大概的數字差不瞭多少。
(三)
兒子說:這人好棒啊!
我說:“象google他們面試的時候,也會問類似的問題,比如說,你去面試的的話,他們會問:好比你有一個衣櫥,裡面塞滿瞭各種襯衫,你會怎麼整理這些襯衫,好讓你以後找襯衫的時候容易些?”
兒子說:他們面試,怎麼會問這些?
我說:你想啊,google是做什麼的啊?做搜索的啊,他們總是在想辦法,希望找到更好的辦法,把人們需要的東西找出來。那個簡單的搜索框後面,是很復雜的算法。算法,就是一些數學公式表現的計算模型。
數學計算,模型反映的是人的思考的結果。所以,他們面試的時候,問怎麼選衣服,其實,是看你怎麼思考:你如何假設條件,你如何分類,你如何分析、確定‘計算’的重點。
兒子說:原來是這樣啊。
我說:數學就是這樣,不是成天埋頭做題。它要考察問題是從哪裡來的,要解決什麼問題,用什麼方法去解決。在整個過程中,分析和判斷在前,模型和計算在後。
兒子說:那我怎麼回答,都沒有關系瞭?
我說:面試官對面試者的答案不感興趣。他在乎的是面試的人怎麼想。當然,這不意味著你可以胡思亂想地解題。你解題的思路,還是有方向,還是要有依據的。
兒子說:爸爸,你說,象這種題,有什麼用呢?知道一斤錢是多少錢,有什麼用呢?
我說:好問題。我換一種方式講,你就明白瞭。
(四)
幾年前,某個城市報出一個銀行失竊案件:有一犯罪嫌疑人在銀行一次性行竊5000萬現金後,外逃。公安局發佈瞭通緝令,群情激憤。
但是,馬上有人開始質疑瞭:5000萬當然是個大數目,但如果拿的是現金的話,恐怕也是個不小的重量。犯罪嫌疑人一個人能拿的動嗎?
5000萬的錢,會有多重?
有人說,差不多有1500斤吧。這隻是猜測,沒有說服力。
有細心的網友馬上做瞭一個計算:
先用傢裡的水果秤稱瞭一張一百的錢,沒有顯示。秤的最低顯示是2克。稱2張的時候,就變成瞭2克。所以,1張100的錢的重量大概是1克。
還要考慮到新錢和舊錢的差別:【1】錢用久瞭,紙張會變薄,所以,舊錢可能比新錢輕;【2】但是,舊錢上面會有灰塵、垃圾和水分,很可能比新錢重。
綜合兩種情況,基本上可以暫時忽略新錢和舊錢的差別。
好瞭,假定還是100元的錢重為1克。那麼,5000萬的錢重,算出來是500公斤。
我跟兒子說:“我們來梳理一下整個過程:在分析一個事情的真實性的時候,首先是要確定你要判斷的問題。然後,接下來,是找到一種可靠的方法來做實驗,得出一些基本的結論,然後,依據結論做出符合邏輯的推理。”
“單獨的數字計算是客觀的。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意思的。但是,如果跟現實的常識連接起來的話,它的力量就會很大:在上面這個例子中。數學幫助我們得出瞭其他的結論。”
“我們知道瞭100元有多重,那我們就知道5000萬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