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4:59
每次體檢的時候面對一些異常的健康體征與大夫的警告,人們就可能會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審視。可惜大多數人這樣的審視不夠持久。這裡我說的生活方式是指我們已經固定化的日常生活與工作行為系列,從吃喝拉撒睡、到衣飾坐行樂,舉凡其行為已為我們習慣並至下意識程度的行為均可納入我們的生活方式序列內。
——我們生活方式的形成受傢教、師教及後來迎奉時潮的影響,很大一部分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其實並非我們的選擇,而是別人對我們的嵌入。
——生活方式塑造瞭我們在扮演社會角色時候的風格與做派,也形成瞭我們的品味與層次,我們的學習、消費、投資、事業既是我們生活方式的表現場所,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生活方式的進化。
——消費大半是維持我們的生活方式的行動,我的每一生活方式維護所需要的資源大半均涉及到消費,生活方式決定瞭我們的消費方式,但消費方式卻是最可能發生變動的生活方式部分。
——被動形成的生活方式中有許多歷史智慧的延續,也有不少以訛傳訛或者將錯就錯或者不經思考的謬誤流傳,如傢族重鹽重糖的飲食口味會導致後代的健康隱患,通宵搓麻的傢風也導致我們過度耗費人體能量,在電腦面前長期滯留會對我們的背椎和視力都造成負面影響,習慣性的生活方式特別會讓我們忽視由此而引起的危害行為而視之為理所當然。
——再好的事情若不能轉為生活方式則往往難以持久,而人們舊的生活方式往往對任何創新的行為予以抵制,除非某些人群天然以創新和變換為生活方式。
——人們需要在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安全感,但人們從生活方式的成功轉換中找到成就感與興奮感,重點是教導者如何以有魅力的動員方式驅動人們轉換或堅守其生活方式。
——人們在與其他人的生活方式的一致中找到安全感,也在生活方式的差異中找到個性感。保守者往往趨於前者,開放者往往趨於後者,但保守與開放本身並不必然代表好還是壞,因為人們的生活價值觀由多元要素構成,因此每一套生活方式往往錯雜有不同性質的價值感,因此改善與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明眼的其他人看來容易,而在擁有生活方式體系的本人來說則比較困難。
PS:我把它連在一起——生活方式受你周遭的影響,能夠意識分辨出哪些生活方式的優劣,並做出改變,那才是生活的強者!
作者:袁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