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麥當勞

2016-08-18 23:15:55

“你所處的文化背景可能塑造瞭你的思維方式,但要謹慎,對此觀點不要過分簡化。”Ed Yong提醒說。

作為一個物種,人類在基因上沒有多少顯著差異,我們往往忽略瞭這一共性,而更多地去關註不同群體之間和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這種傾向所帶來的最壞結果,就是排外和種族主義,當然,它也會產生某些良好的效果——對異國情調的癡迷。

我們對東方文化充滿浪漫的情懷,超越瞭對其他任何事物的喜愛。長久以來,藝術傢和旅行者有著這樣感嘆:在地球的另一邊,世界上最為古老的幾大文明, 孕育瞭截然不同的語言、文字、藝術、文學、音樂、飲食以及時尚潮流。當代世界在通訊、交通以及互聯網領域的迅猛發展,使得不同文明間的差異正在漸漸被消 除。然而有一種差異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那就是東方人和西方人持有不同的世界觀。

心理學傢所做的大量實驗,似乎支持瞭目前比較普遍的看法,即東方人傾向於綜合地(holistic,亦即“整體地”,譯註)認識世界,這種觀念植根 於道傢的宗教典籍和儒傢的哲學著作;而西方人則傾向於分析性思維,這種觀念來源於他們歸納主義(reductionism)、實用主義等哲學傳統。然而最 新的研究表明,這種流行的看法過於簡單片面。我們逐步地認識到,一個人既可以綜合性(holistically,亦即“整體性”)地思維,也可以進行分析 性地思維。並且,我們也逐步的明白瞭,是什麼原因造成瞭我們的思維在這兩種模式之間轉換。

密歇根大學的Richard Nisbett是這一研究領域的先驅之一。在《思維地理學》(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一書中,Nisbett詳細地介紹瞭他在2001年所做的一項研究:他要求美國學生和日本學生分別對一段有關水下場景的動畫片做出描述。就像流行的觀點所 認為的那樣,美國學生以某些顯眼的物體,如色彩斑斕的魚或者水生植物開始他的描述;而大部分日本學生的描述則以背景環境開始,比如“事情發生在一條小溪裡 ”或者“水是綠色的”。此外,他們還提及物體和所處環境的關系。另一個實驗使用瞭視線追蹤儀來瞭解人們如何觀察一幅老虎的照片。Nisbett發現美國人 往往迅速的將視線集中在老虎身上,而中國人的視線則頻繁的在老虎和周圍環境之間轉移。

文化差異可能延伸到人們認識因果關系和邏輯運作的方式上

多年來,Nisbett和其他學者積聚的證據表明,視覺關註點的差異影響著東西方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首先,它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分類:東亞人往往就 相互關系來對物體進行歸類,而美國人則以事物的共同屬性為基礎進行歸類。當面對小雞、奶牛、草地的圖片,並被要求在其中選出兩個最為相關的圖片時,大多數 美國孩子選擇小雞和奶牛,因為它們都是動物,而來自臺灣的小孩往往將奶牛和草地歸為一組,因為其中一個會吃掉另一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7, p235)。類似的,美國學生將猴子和熊貓歸為一類,而中國學生則把“香蕉”和“猴子”配在一起(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87, p57)。

在對因果關系的認識上,東西方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方式。當討論一樁謀殺案或一場體育比賽時,美國人更多地會根據其中人的個性或能力 (abilities)來解釋,而中國人則傾向於借鑒某些歷史性的因素。有人作瞭研究,把美國和中國的兩份報紙關於謀殺案的報道作瞭比較:美國一傢報紙刊 登瞭近期發生在美國的一起兇殺案,一名郵局職工槍殺瞭他的老板以及幾個無辜的旁觀者;中國某報報道瞭一個畢業生槍殺其導師以及幾個無辜者的事件。美國報刊 更多地側重於推測殺人犯的精神狀態,而中國報刊則強調分析兇手與其導師的關系,以及可能導致這場兇殺案的廣泛的社會性因素,比如中國缺乏宗教信仰[1],或近來世界其它地方發生瞭大屠殺事件等(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 67,p949)。

文化差異還可能影響人們邏輯的運用。中國人喜於使用“矛盾”的觀點,並在矛盾雙方之間尋求中間立場。而美國人往往接受一方的主張而排斥另一方。例 如,Nisbett發現當看到有關女兒反叛母親的報道時,四分之三的美國人認為其中一方是錯的,而與此相反,四分之三的中國學生會從雙方各自的立場出發, 去協調女兒與母親之間的矛盾(American Psychologist,vol 54,P741)。

一次次的類似研究似乎支持瞭一種基本的觀點,即存在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西方人似乎以一種分析的方式來認識世界,將關註點聚集在某些顯著的事物上, 並對之進行分類匯總,再進行邏輯檢驗。東方人則采用瞭更全面的視角,他們往往會較多地去考慮事物的背景,分析其與環境間變化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