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網站評論

2016-08-18 23:19:15

如果讀者就為看標題、摘要和評論,大可不必浪費時間去閱讀滿目的文章,這不就是國內許多網友的閱讀習慣嗎?

但Digg從2004年創辦至今,將近6年,而國內山寨互聯網的熱潮卻在復制Digg上失敗瞭,到現在國內都沒有一個可以和美國digg相提並論的網站出現,這說明Digg模式不合國情嗎?顯然不是,隻是在細節的處理上,國內網站做得還不夠。

2、不想看就埋掉它

一篇好的文章可以讓讀者學到很多東西,而無聊的內容,就是信息炸彈,浪費讀者的時間,Digg允許讀者自行去埋(Bury)掉它,埋到一定程度,那篇文章就從網站上消失掉。

而國內的這些熱門網站呢?發表出一些話題性十足的八卦內容,甚至與自己網站主題無關的東西,巴不得看到人們唇槍舌戰,大有一種氣勢,仿佛在喊:“讓罵聲來得更猛烈些吧”。殊不知一些不實的報道和內容,讓多少無辜的人受牽連,愚弄瞭多少不知真相的讀者。

就算不從讀者角度考慮,日益巨大的數據量,也該為自己的服務器成本考慮,大公司是都不差錢,但就不能為環保做點什麼嗎?沒人喜歡看你們動不動就發個專題,為環保作秀。

3、用插件黏住用戶

一個好的載體,需要好的軟件支撐。很多所謂軟粉(微軟粉絲)、果粉(蘋果粉絲)之類的人互相鄙視對方。稱Windows在全球占有率多麼高,Mac OS做得多麼人性化。作為雙系統使用者,我覺得之所以產生對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軟件在不同平臺出現而造成的對立。

iPhone為什麼紅遍全球,移動聯通搶得頭破血流?它有上千W像素的攝像頭?它有手感良好的鍵盤?它能換電池?終究是其系統設計的人性化與下載超10億次的各種軟件讓它這麼牛。

姑且先不去討論周邊軟件,反觀Digg自主研發的插件支持,從書簽按鈕、博客圖標,到工具條、屏幕保護,無一不提示著用戶使用的信號。當文章旁出現Digg的按鈕,讀者可能會不自覺的點一下。當電腦亮起屏幕保護,突然看到有趣的東西,增加用戶對於網站的黏度,提醒用戶看Digg。

而國內這些同類服務做得怎麼樣呢?大傢可以自己點擊下面的鏈接,去找答案。

與其想著名聲鵲起,不如站在用戶角度,想想用戶需要些什麼,用戶體驗設計不是口號,踏踏實實的為用戶著想,才會擁有新的奇跡。

4、國內夾縫求生的同類網站
抓蝦鮮果奇客發現來客掘客網投吧網窩窩網

三、為什麼不能沒有評論?

1、看到鏡子那邊的自己

看評論可以瞭解不同的立場,以致自己不鉆牛角尖。看看別人的立場,是靠什麼東西支撐的,你曾經的觀念,有沒有足夠的理由。有不同立場的辯證,才會讓人陷入思考。

2、不打字也評論

對評論和文章投票是個很好的互動行為,它可以讓讀者直接投票表明自己的立場,而無需打字抒發,投票行為是有必要的。

3、要對得起讀者

作者需要通過讀者的評論,瞭解讀者的看法。

有時讀者會糾正文章的疏漏,或是表明對文章的喜愛程度,以及提出各種建議。可以說,讀者就像測試一款軟件那樣,提高作者寫作能力的等級。

所以,讀者的評論反饋是很重要的內容,作者要逐一查看,珍惜每一位讀者犧牲打字的時間為你評論,在批評中成長,在贊賞中進步。

4、博主變評論為博文

很多博主時常找不到值得一寫的話題,於是索性把博客撂下很久不更新內容,造成讀者的流失。其實話題有很多來源,讀者對文章的評論就是很好的來源,當你發現你要發表的評論足以構成一篇文章時,何不寫上一篇一吐為快。之前鄭勇在可能吧曾發表過一篇文章,介紹瞭許多實用的素材積累方式,不要被動的去追隨時髦的話題,就從生活的一點一滴開始積累。

四、匿名評論不是暗殺

網絡讓人越來越遠,難道不是嗎?多久沒去關心身邊的人?IM和email足以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嗎?還記得上次和朋友們在戶外遊玩的時間嗎?網絡就是這麼個東西,它讓我們離信息越來越近,卻讓我們離生活越來越遠,而評論就是與一群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交流,即使大傢隱姓埋名。

為什麼有些人隻喜歡在各大網站匿名評論,一方面是因為方便,我想大多數是因為對方不知你是誰,你可以在網絡任何一個新的地方開始你的第N人生,你可以不為你說過的話負責,但是請學會寬恕,幽默不是建立在人格侮辱之上的。對某某名人百般不爽,你可以不去評論他,可以不去看關於他的東西,沒必要非得毀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