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8 11:10:02
而她的女兒,今年夏天就上初中瞭,用孩子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請別叫我小朋友啊,我是個老師,我的學生有200多個呢。”是的,這個孩子每年都和媽媽一起支教,低年級的時候是利用寒暑假,高年級的時候,一支教就是一學期。為瞭更好的教她的學生們,孩子努力自學,不僅把學生教的好,自己的功課也是全校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熱情的笑容,這種笑容讓你總能感受到她內心的富足,那種富足像極瞭他的媽媽。
按說,以朋友的條件,完全可以早早把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教育。但朋友說“也許有一天孩子也會出去,但一定是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是啊,如此成長起來的孩子會不知道自己的方向麼?會的,一定會。
朋友的“教育”自然而然,朋友並非出自要去給孩子施加某種影響而去做一些事情的。這種“自然而然”無形中讓世人眼中與應試成功劃等號的教育極度自然的走向瞭大於號,這種“自然而然”深度擴展瞭狹義的教育,回歸瞭廣義上、真正教育的本質上。這種教育不是噙著淚的感化、不是咬定青山的決心、不是搜腸刮肚的方法論,更不是什麼要做人上人的一場華麗準備,它有的隻是一種基於博大的人生價值的自我教育、自我探索,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也許,有人會說,“你的朋友起點高,她的孩子不必紮堆競爭優質資源,隨時能抬腿走人,她才會有這份定力做這些大於號范圍內的事兒好吧!”是的,這個我承認,她的孩子的確有更大的選擇自由。然而,朋友當年獨自奮鬥,從大山裡走出來,這其中的自由不用多說也能知道,是少的可憐的,她沒有爹可以拼,沒有背景可以拼,她拼的是什麼呢?她的早年經歷,讓我相信,她最大的定力是她來自於對自己的相信,和她那份兼濟天下的人生價值觀。這份相信與博大,可能在今後,還未來得及為自己孩子動用自己資源的時候,她的孩子已經從這位母親身上獲得瞭最大的財富,這種財富來自於自身,且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我向往這種教育的境界,雖然如今的我還掙紮在“等號”階段,還會為孩子過山車似的成績憂心忡忡,還會為擇校擇園費經周折,還無法想象和自己的孩子擱置學業一起去支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但是,當自己的邊界得以拓展並且清楚的知道瞭自己的位置,那麼,我想,我應該不會那麼慌張瞭,會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現在做的是什麼,今後又會是什麼。也許我還會在“等號”的階段逗留,但是心裡懷著“大於號”的願景,將“等號”作為修煉的道場,亦不失為一種選擇——嗯,是的,我會越來越好的,我相信。
點評:這樣的教育是最深刻的,不隻是言傳更是身教,不是講道理而是行動,教育就是要化理論於實踐之中,讓孩子真正體會他心中最渴望的東西,他所認同的東西,這樣他就會堅守著這份價值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