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8 11:10:02
文/古月青箏
在傳統社會,信息渠道閉塞,分歧相對較少,大傢對一個事物的觀點也會相對統一,甚至不會去想那麼多。而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此等蕓蕓眾生眼界也得到瞭極大地開闊,哪怕隻是“坐井”,其“觀天”技術也是與時俱進,坐知天下事也絕非什麼難事兒瞭。知道的多,分歧也就多,分歧多,自然就 想的多瞭,因為人似乎都不喜歡這種分歧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所以當這些信息鋪天蓋地式的向我湧來時,我們也開始思考一些除瞭吃喝拉撒之外的有關自身發展的戰略性問題瞭,比如教育。
一說起教育,大多數人都會將其與“應試”、“成功”(註意這裡的成功指的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不作具象解釋瞭,大傢懂的,呵呵)等同起來,雖然說,如今的人們視野得到瞭極大的擴展,但充其量也僅僅隻夠將教育和成功剛剛好劃上“大於號”關系,而在有一天面臨殘酷的資源競爭時,這種“大於號”便又原形畢露的無線趨近於“等號”瞭。
好吧,我的境界不高,所以先從“等號”說起吧。如果說將教育等同於應試和成功,那麼 用怨聲載道、苦不堪言來形容我們當下的窘境,我想大傢應該大多都不會反對吧(估計說是幾代窘境大傢都不會反對,哈哈)。尤其我們這些非富非貴之人,常年被虐於優質資源競爭之常態,其處境更是猶如水深火熱。有錢人移民瞭,撤出瞭這個資源競爭圈;有權人統籌各種高端資源,自然不會虧待瞭自己。隻留下我們這幫可憐人,每天盤算著給自傢孩子們是先來點應試性技巧訓練更實用,還是先發展點素質教育更長遠。殊不知,這點盤算根本是“蝸牛角上耍大刀”,充其量是自我安慰,因為無論你盤算的多麼有理有據,也無論你多麼深諳其中玄機,隻要有一天,你還打算去面臨殘酷的以獲得所謂優質資源的競爭,你還打算為名利之戰而孤註一擲,你就會發現那點個盤算根本是涓涓細流,根本阻擋不瞭大環境大體制的洪流,隻能融入,直到融入的銷聲匿跡、不留痕跡,就像你從未盤算過一樣。
然而,盤算,也並非就是一壞事兒。或許,我們可以盤算點別的,比如人生價值啥的。
或許你會說,哎,跑題瞭哈,說教育呢,說等號呢,扯啥人生價值,那玩意兒高考不加分,工作不加薪的,和教育也沒半毛錢關系好吧。沒錯沒錯,以前的我,也絕對是這麼認為的,但現在我卻有那麼點不確定瞭。
我有一朋友,某IT企業副總,生活在另外一個城市,當年白手起傢,如今生活富足,孩子和我傢娃兒差不多大。朋友經常和孩子做一些公益活動,山村支教,募集善款,活動形式多樣。起初,我以為是為瞭好玩,或者隻是為瞭給孩子見識一下人間疾苦,所以每次看朋友微信朋友圈裡發一些照片和感慨什麼的時,我還心裡嘀咕著“敢情這也是一種曬吧”。可是那年,朋友娘倆去河北某山村支教,一去就倆月,回來時,孩子因為被毒蟲叮咬未能及時處理,傷口化膿,過瞭好久才痊愈。而這個,朋友卻沒有在朋友圈裡發過隻言片語,是我偶然得知。
孩子是朋友的掌上明珠,為做公益讓孩子受苦,這其中一定不是簡單的“好玩”瞭。再問朋友,為啥要這麼豁出去做這些事兒,朋友回答我說“我希望孩子在未來有一天能改變如今的現狀,哪怕隻是一點點”。朋友一直是個含蓄的人,從來我們問她原因,她總是搪塞的說是為瞭積德,我們明知不是,卻也不好深問。可那日我的裝二的打破砂鍋問到底,她給出的答案當真驚到我瞭——這種天下之己任的精神真是太久違瞭,尤其一個離我這麼近的朋友說出這樣的理由,我真是覺得好不真實啊。
朋友說的羞赧,可是,我一點也不覺得朋友在做作、在裝逼,因為朋友從來就是一個把兼濟天下做為人生奮鬥目標的人,她大到頂著各種壓力說服公司高層投資公益電子圖書館項目,小到這麼多年來一直她給貧困山區捐的錢和衣物,就隻她給孩子們讀的那些個書就刻瞭整整上百張光盤——她有資格說這樣的話。在我們朋友中,她很少去說什麼,卻永遠是一個在行動中的人。這背後如果不是出於一種信念,一種博大的信念,根本是無法做到的。請原諒,這種信念讓我一個從來都是把人生價值定位於吃好玩好的人來說,我當真說不太好,但我知道,這種信念絕不是能和“考一所好大學”、“有一份好工作”的這種同日而語。我不知道朋友是在什麼時候就有瞭這種信念的,可能很早的時候就有瞭,因為她看上去總是那麼堅定,堅定的讓你相信她根本看見過那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