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6 11:08:30
文/巧言
最近被這麼一個問題問倒瞭:“你總是說,優秀有不同的標準。但這樣是不是一種逃避,是不是帶著一種‘比不過你,所以我就不比瞭’的心態?”
高中課本裡有一句背得滾瓜爛熟的話,“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初讀時隻覺灑脫,再三回味,竟為之膽氣而敬佩。位居高位,順風順水,眾人皆百般贊賞萬分鼓勵,如何自持,如何不為所動地保持自我,如何不被旁人的誇耀所牽制去迎合眾人。
好難好難。
之前在“奴隸社會”讀到一篇,《從麥肯錫到蓋茨基金會,我為什麼換工作》,點開前原以為又是一篇鞭笞資本主義對員工的壓榨、歌頌慈善事業對人世與人心滋潤的情懷文,卻在字裡行間讀到瞭冷靜理性的分析與選擇,並不冠冕堂皇,並不清新動人,更多帶著冷靜與堅定。另一篇文章《清華六年,不是彼岸是漂泊》(附後)說,“可這個世界的評價標準本就千差萬別,屬於他人的‘彼岸’又怎麼值得你去花大半輩子的時間去抵達?”
我想這算是某種回答。
我曾經很熱衷於比較:分數,排名,等第,層級,唯恐人後。比較帶給我許多滿足感,旁人的贊賞誇耀,比較中的優越感,以及由此產生的對自己的肯定,都讓我格外的心安與興奮。
而今卻格外恐懼,“哎呀你在XX大學讀書,好厲害”、“哇你申請到瞭XX學校好牛逼”、“在XX部門做部長,真是太厲害瞭”,比比皆是,都讓我毛骨悚然。感覺無形中被安置在某個線性的隊列裡,簡單粗暴地分作三六九等。今日你且風光,一旦落後,一旦偏離,便會受盡鄙夷。於是在這巨大的意蒂囚牢裡奔走,就為爭一句旁人口中的“大神”。
個中滋味自然冷暖自知。你自然可以把旁人羨慕的幽徑視為自己的賽道,奮力跑向眾望所歸的終點。眾人構建的體系成為自己攀爬的階梯,充滿瞭勝券在握的安全感與一騎絕塵的滿足感,卻始終是一種怠惰——一種對於“自知”的怠惰。
內心的自給自足是最難得的。自己所選擇的路,如能有內心的堅定支持,旁人的評價無非是錦上添花。這樣的選擇是純粹自我的,它並不偉光正,也並不高大上,卻能在午夜夢回給你踏實依靠。
所以所謂優秀有不同標準,是希望你在磨礪裡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效用函數,有著不同的參數與自變量。它可能裝滿瞭貨幣與股票,那麼請你為國接盤振興A股;它可能包含著傢國天下,那麼希望你腳踏實地一心為民;它也許充斥著許多難以言盡的奇思妙想,也請你放心大膽地去找尋。你終究會建立起自己豐富的維度,估量著成敗得失,判斷著進退取舍,用一把你歷經打磨的人生標尺,而不是旁人的贊賞和嘲諷給你建立的坐標系。
這也許是一種逃避,卻比蝸居在千軍萬馬蜂擁而上的人流中,拿著旁人丟給你的框框觀察世界,更會讓你坦然與心安。
點評:很喜歡秋水姐在她的《像男人一樣戰鬥,像女人一樣享受》這篇文章中說的一段話,優秀是自己自由的底氣。
優秀,有時候是在這個世界上暢通無阻的通行證。
我優秀,所以可以不合群。
我優秀,所以可以單身。
我優秀,所以可以拒絕某些應酬。
我優秀,然而我沒妨礙他人。
嗯,會有人說自認為優秀是臉皮厚,隨便,反正我要義無反顧地成為優秀的人,在通向優秀的路上一騎絕塵。與其說自認為優秀,不如說始終都追求優秀,乃至卓越。
附:清華六年,不是彼岸,是漂泊
文/Oni
六年前初來乍到,我不知道清華這盤棋該怎麼下。可是慢慢地,我看到瞭許多被推選出來的“下棋高手”和“下棋秘籍”。
秘籍書曰:欲練此功,定要有高GPA、二學位、科研發表、校會/校團/院會/院團/輔導員骨幹、藝術團上道、基層志願經歷、洋氣海外學習背景、高大上公司實習經歷...樣樣都做到瞭,都做瞭第一,還能常常出現在各輿論頭條中,那你就是坐享彼岸的“大神”,而不是漂泊流離的小弱。
好,那我們就按照尋寶圖,像世博會上到處排隊蓋戳一樣,集齊10個龍珠,召喚一個彼岸。
然並卵。
看似簡單的解決方案的背後,是無數的時間投入,以及無價的機會成本。當別人在音樂的世界裡徜徉的時候,我在集龍珠;當別人開設時尚專欄的時候,我在集龍珠;當別人靜心學術研究的時候,我TM還在集龍珠。這東西收集起來還挺上癮,恨不得所有人都應該跟自己一樣——或者說,自己跟所有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