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185)人生如逆旅
2016-09-12 11:01:45
心理:
生活中,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人,比腦筋清楚,處世果斷的人要多得多,因為一個社會人口裡,最大的組成部分往往不是有見識有決斷的人,而是那些自詡善良心軟的無明之人,偏偏她們自認賢良淑德,然後制造瞭無數問題,那些渣男和奇葩,基本都是在她們“善良”的土壤裡培養出來的。很多人覺得自己很善良,什麼是非對錯都不重要,善良就是第一位的。她們選擇善良不是因為本性有多善良,而是選擇善良是最省事最“劃算”的站隊。這就不難解釋那些一味溺愛孩子,兜底無限度的父母瞭。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因為隻要去為孩子付出瞭,不管這付出是對是錯,都是一片可憐的父母心啊!所以,選擇做一個有原則有底線的人,要承受的壓力,遠遠超過做一個“善良”的人,要抵擋得住外部對你的議論甚至討伐,你需要跟自己的內心做鬥。一個對妻子不好的男人,他出軌的概率是非常高的,隻要當他遇到誘惑時,他是不會考慮妻子的感受的,而一個對妻子特別愛重的男人,出軌的概率反而是很低的,因為他舍不得妻子傷心。所以,如果他對你真的很冰冷,你應該要預防他出軌。嫉妒者的心理:我們痛恨特權,是因為享受特權的那個人不是自己;我們罵有錢人為富不仁,是因為有錢的那個人不是自己;我們鄙視嫁給有錢人的姑娘,三觀不正,道德低下,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這種機會,所以才會由嫉妒轉為憎恨。人們總是喜歡接納與自己相同的人,排斥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人們渴望被什麼樣的人群接納,就容易變成什麼樣的人。需要警惕的是,渴望被人群接納的心理常常會讓我們削尖腦袋,扭曲自己的個性,甚至做出違心的事情。最後,我們雖然被人群接納瞭,但自我卻消失瞭。 在人群中消失瞭真實的自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結果就會導致嚴重的非理性行為的發生。如果你在馬路上,看到一輛疾駛的汽車迎面而來時,我們會感到恐懼,心跳加速,快速橫穿馬路到達安全地帶;而當我們處於朝不同方向疾駛的汽車流,被困在馬路中央時,我們心跳加劇卻又無所適從,心裡產生一種深深的空洞感,這就是焦慮。——羅洛•梅健康的焦慮像彈簧——威脅越大,焦慮越大——但是神經質的焦慮則是被壓壞的彈簧,焦慮與威脅不成正比——這個人會徹底被焦慮逼瘋,這個時候就是神經性焦慮。克服過渡焦慮的心法其實隻有3個:認知、認慫、認命。你看到事物第一反應,往往是沖動(情緒),然後你冷靜下來會吸收大量的信息(理智),在情緒和理智充分融合之後,突然超越邏輯冒出來的東西,叫做直覺。時間的長短往往隻是記憶的 “ 密度 ” 而已。當我們的大腦每天都面對較少的新刺激時,主觀上就會縮短時間。我們小時候對這個世界充滿瞭陌生的新體驗,必須在世界的認知上花費更大的腦力資源。當我們長大以後,身上的裝備越來越多,花費那麼大的腦力資源認知這個世界,而乏善可陳的成年期則是飛馳而過的黯淡。我們錯把愛等同於被愛,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變成一個更好、更值得愛的人,來贏得別人的愛。但卻在這個過程中犧牲瞭真實的自己。即使通過這種方式贏得瞭愛,那也不是真正的你被愛,而是你扮演的某個角色被愛。以這種方式得來的愛,其實也不會帶來真正的滿足感,也不會真正的長久。總有一天你的ta會憤怒的說:“你怎麼變成這樣?”然後你就失去瞭愛。
教育:
猜想本身並無害處,隻要我們不把猜想與已經證明的事實相混淆;而且猜想很重要,猜想會給研究帶來靈感。媽媽,我以後也要上月球!孩子,恐怕你現在說著話有點晚瞭,宇航局現在已經不招猴子瞭。——《卑鄙的我》在我看來,傳統文化對現代小孩子的意義不是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培養他們對古典美學的欣賞。我希望我的孩子對傳統文化的第一眼印象,是“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的畫面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奇思妙想,是“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的生動,是《緹縈救父》的勇敢和《誇父逐日》的壯絕——而不是陳腐不堪的“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更不是絮絮叨叨的“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 ——馬伯庸什麼是好父親?他的標志是:有固定的時間陪孩子。很多父親說,我為瞭傢庭,很忙,真的沒時間孩子。這話的真實意思是:我覺得陪孩子並不重要,隨時可以犧牲。你覺得重要的事,你一定有時間的。陪孩子最好的方式是運動。——連嶽真正的教育,需要將小孩當做一個獨立的人格來引導,而不是直接想當然的給予。教導他們自信而不自滿,獨立而不孤立。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質疑能力、自理能力、謙遜能力... 所有好的教育,都帶著智慧的光芒,和發自內心的關愛。好媽媽與壞媽媽,她們的區別在哪裡?壞媽媽,即那些不稱職的媽媽,她們的出發點是這句話:孩子,你要為我變得更好!你要讓我活得更舒服;你要安慰我,滿足我;你要在我需要時出現在我身邊;你要實現我未競的願望;你要成為我的勛章、我的榮耀;你是我饑餓時的飯,你是我憂愁時的酒;你是我人生的補充,你屬於我,你不能離開我。好媽媽,她們的出發點剛好相反:孩子,我要為你變得更好。如果某人是某個領域的泰鬥,我們都會期待他就所從事領域的問題發表一些觀點,我們相信這些觀點是有益的。但是,論證提供給我們的知識的可靠性遠遠高於權威所能提供的。這是因為當我們領會瞭一個正確論證時,我們依靠自己知道瞭一些東西是正確的。我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中國的孝道和父愛母愛,都很不健康,孩子再壞,父母都要兜到底,否則,你就是不慈,冷血無情;父母再刁,孩子都不能反抗,否則你就是不孝,天打雷劈。事實上,這種行為愚蠢之極。父母親人管得不得法,孩子對不公平不會拒絕,這都會導致悲劇。——晚情懦弱不是善良,恐懼不是理性,忍讓不是寬容,忍辱未必負重。唯其成熟強大,含而不露的維護自我權益,才可能具有維護公義的力量,才可能成為一個堪可寄托之人,成為一個不再為雞毛蒜皮所苦的明智者。馬克·吐溫說:“跟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樣,我所暴露給世人的隻是修剪過的、灑過香水的、精心美容過的公開意見,而把我私底下的意見謹慎小心地、聰明地遮蓋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