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4 11:04:25
文/廖超國
“零”,是一個數學概念,表示沒有,但從哲學角度去理解,卻又並非完全沒有。“無”,是一個哲學概念,說明一種存在,但從詞意來理解,又說的是沒有。“空”,是一個宗教概念,代表的是一種境界,但用世人的眼光看,也是沒有的意思。若將三者與人生相連,就變得非常有意味,值得我們仔細思量。
如果把人生比作太陽,就有升有落。如果把人生比作花朵就有開有謝。如果把人生比作戲劇,就有開幕與謝幕。如果把人生比著一趟旅行,就有行走在路上和到達目的地。人生其實是分過程和結果的,而且,過程和結果不甚有太多的關聯。人應該是活過程的。最著名的論斷,要數那個寫有《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他說,“不要談長期,長期我們都會死。”
每個人最終都會死,其人生的結果都將歸於零,無論其多麼偉大,也無論其多麼平庸,無論他多麼富有,也無論他多麼貧窮,大傢都要完成人生的過程,如日升日落一樣,似花開花謝一般,像戲幕啟幕閉一樣。人都來於塵土,歸於塵土。所以,我們更應註重人生的過程,著眼當下,過好今天,把握活著的每一天。
人生與“零”有切不斷的關系。人生的最終結果為“零”無需證明。無論是古代的勸世銘文,還是當今的心靈雞湯都無不作瞭最好的註釋。
例子信手可以拈來。《紅樓夢》裡那個拄著柺杖,瘋癲落拓,麻鞋鶉衣的跛足道人。半唱半念的《好瞭歌》便是一例。“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瞭!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瞭。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瞭!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瞭。世人隻曉神仙好,隻有嬌妻忘不瞭!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瞭。世人隻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瞭!癡心父母忘不瞭,孝順兒孫誰見瞭?”是啊,就人生的結果而言,好便是瞭,瞭便是好,若不瞭,便不好,若要好,須是瞭。好瞭,便是沒瞭,沒瞭,才是好瞭。
還有那《空空歌》。也是一例。不知誰作,但卻道出人生盡頭的真相。我雖記不全,但主要的幾條還是印象深刻。“天也空,地也空,物換星移山海熔。生也空,死也空,來來去去不由衷。命也空,運也空,造化都在定數中。君也空,臣也空,改朝換代天下公。父也空,母也空,合眼陰陽兩朦朧。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情也空,愛也空,癡迷一場快如風。名也空,利也空,何人見它死跟從。得也空,失也空,榮辱過後壽亦終。 成也空,敗也空,莫以成敗論英雄。”難怪佛教要他的子弟修入“四大皆空”的境界。凡夫俗子,也隻罷瞭,也隻罷空。罷瞭,罷空!
還讀過一篇題為《一個已逝男人的遺物》的文章,大意講瞭一個死去的男人,看見上帝提著行李箱敦促他快點走,他向上帝苦苦哀求說自己的人生計劃都還沒來得及付諸實施,但上帝並不理會,讓他快些。他無法抗拒隻好跟著上帝離開人間,他見上帝手中所提的箱子,便好奇的問上帝箱子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上帝告訴他是他的遺物。他以為是他的衣服和錢、以為是他的記憶、以為是他的天賦、以為是他的傢人和朋友、以為是他的軀體和靈魂。但上帝告訴他,都不是。他含著淚水從上帝手中接過並打開箱子,發現空無一物。上帝告訴他,他從來沒有擁有過任何東西。生命僅僅就是一個瞬間,隻有他活著的每一個瞬間才屬於他。
真是這樣,生命最終歸瞭、歸空、歸零。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說,人生的旅程無非兩種,一種是隻為瞭達到終點,那樣生命便隻剩下瞭生與死兩點;另一種是把視線和心靈投入到沿途的風景和遭遇中,那麼他的生命將是豐富的。從人生的結果看,不論是《好瞭歌》也好,還是《空空歌》也罷,抑或還有《已逝男人的遺物》都說的不無道理。人生最終都會歸於零和空,但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鳥兒飛過天空,雖沒留下痕跡,可一定飛過。人和人的差別更多在活的過程的不同。人生其實就是一個過程。人生最終的結果可以歸為零,但過程一定不能為零。過程為零的人生是非常可怕的。過程為零的人生就失去瞭人生的意義,就是枉負的一生。可偏偏有些人不明這個理,糊塗的讓自己人生的過程也有零的狀態。
要想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意義就必須避免人生過程為零的狀態。要避免這種狀態就應該明白哪些狀態下人生的過程為零。人生過程為零的狀態就是我們應該怎樣而沒有怎樣,是我們擁有什麼而又錯失什麼而最後該有的體驗而沒能體驗,該有的收獲卻付之東流變得毫無收獲。這利情形就藏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稍不註意就會蹈入它的岐途,落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