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時哀傷法

2016-08-09 21:46:31

文/meiya

每次朋友跟我哭訴自己悲慘遭遇時,我經常會有兩種安慰方法。一種就是“共鳴比較法”(我瞎命名的),通常以“朋友,你不是一個人”開頭,然後聲淚俱下地將自己悲慘的故事說給他,一定要比他更慘的事。比如他說他失戀,我就會說我沒戀可失;他說他遭竊,我就會說竊賊來我傢,在冰箱上貼張 “你真是個窮逼” 的羞辱我的留言條走瞭……這種方法還蠻有效的,一般情況下朋友每次都會帶著“原來我還不是最慘的人,比我慘的人還大有人在”的優越+幸運心理,擦幹淚痕,滿面笑容地離去。不一般的情況是,朋友跟我比悲慘,成為一個“賽悲慘”大會,你訴苦完,他繼續訴苦,然後他抱著你愈哭愈傷心,沒完沒瞭,不厭其煩。這時候,我耐心全無,板其臉孔說:“夠瞭,夠瞭,別太過分瞭,哭哭也就差不多瞭,誰還沒個痛苦啊!”朋友就忽然怔住,覺得我這人好冷酷啊,翻臉跟翻書一樣,上一秒還跟他哭得死去活來的,下一秒就開始訓起人來。

忘記前幾天在哪看到一篇文,大意說安慰受傷的朋友要用心聆聽,要長期守候,充當“共鳴箱”,且能不厭其煩地供其反復使用。如果比照這些要求,我肯定不是一個會安慰朋友的人。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朋友在難過的時候跟我哭訴,比如死瞭寵物,戀人出軌,親人得癌……我想這是因為我的第二個安慰方法在起作用。當朋友遇到難過的事情,悲痛不已時,除瞭“共鳴比較法”我還會采用另一種方法來安慰對方。面對那些遭遇不幸,處在巨痛期,正對著你痛哭流涕的人,很多人會安慰:“不要哭啦,不要難過啊,要節哀啊,要振作起來”之類的話,而我深知情緒隻能疏導,不能圍堵,所以會將手搭在對方肩上說:“現在盡情哭出來吧,哭完一切就好起來瞭”甚至還會說:“明天的這個時候如果也難過那就再大哭一次,直到不那麼難受為止,其他時候都要好好的。” 奇怪的是,朋友往往大哭之後好像真的沒有那麼難過,變得鎮定下來,一天中的其他時間可以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工作,好好過正常的日子。這種處理傷痛的方式叫“定時哀傷法”。

我最討厭的港臺劇橋段沒有之一就是屌絲主角失戀瞭,離婚瞭,破產瞭,或者遭遇人生中其他的重大的不幸時去環球旅行,什麼歐洲、非洲、南美洲一直玩到出現字幕“一年後”。要麼就是主角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不洗澡不工作不換衣服不出門一動不動挺屍盡情哀傷痛苦一兩個月。每次看到這些畫面,我都氣憤得要死:環球旅行不要錢嗎?他們不要工作的嗎?我想這就是電視劇美好的地方,電視劇裡可以有哀傷假期,普通人如果遭遇失戀失婚的時候還是要上班賺錢,交房貸,孝敬父母,供孩子上學,過日常生活,現實生活中有國慶節假期,可沒有什麼哀傷假期的呀。

陷入痛苦情緒的人最讓別人害怕,也是最傷害自己的,不是他要承受那些痛苦,而是長久過度自哀自憐,讓自己沉溺在哀傷的情緒中無法自拔。他們找人不停地反復哭訴,讓身邊的親人、朋友一直安慰和陪伴自己,從他人的關懷中獲得滿足,沉醉在他人的安慰和同情中,以此逃避現實。這不但傷害自己的心靈健康,浪費自己享受美好人生的時光,降低自己的價值感,同時還極有可能因過度傾訴失去瞭朋友,畢竟誰也不喜歡和一個整天痛苦的人在一起。當活在哀傷發生時,既沒有哀傷假期,也不能一直依靠朋友的安慰度日,如何有效地處理哀傷讓它不至於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如何讓自己盡快地走出哀傷的沼澤就成為更重要更具有意義的事情瞭。“定時哀傷法”也許就是這個時候你需要學習的方法。

當年高考失利之後我的情緒一度陷入低谷,巨大的失落、痛苦、悔恨、不甘撲面而來(當時以為自己能考上重點大學,結果隻考上一般本科,還因為報考失誤進瞭專科),進瞭大學兩個月後我都沒有走出高考失敗的痛苦。當時,我覺得自己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采用瞭“定時哀傷法”。我在心裡告訴自己:“你還可以再難過三個月,三個月後就一定要好起來。”每隔兩三天我給自己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難過——晚飯後在學校操場散步的時候,一邊散步一邊反復咀嚼著高考失敗的痛苦,讓自己盡情悲傷,其他時間則用心上課,努力學習,與新同學交往。三個月左右我不僅走出瞭高考失敗的痛苦,還拿到瞭大學裡的獎學金,也因為和同學相處愉快,在圖書館裡發現瞭不少好書等原因愛上瞭大學裡的生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