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註定,猶可為

2016-08-09 21:50:32

最後一條,文人書生窮酸。其實沒什麼本事,不過就會擺弄兩個文字罷瞭。嘴裡經常蹦出兩個酸詞。可卻以此引以為傲。覺得這是天大的、瞭不得的本事。看不起沒文化、不會寫文章的人。不管身處何地,都得寫詩文抒發自己的感覺,就算死之前也不會忘。而我,討厭沒有詩文頤情的日子,愛瘋瞭博客這樣東西,因為它給瞭討厭用筆寫日記的我另一種記錄的方式。

文人書生悲哀啊……他們是被時代遺棄的產物。而我,隨著學問的增加、文筆的增長,身上的文氣越來越重,凡事越來越浪漫主義理想化。可隨著接觸社會的增多、年齡的增大,不可避免的變得更為現實。兩股勁把我往兩邊扯,感覺自己就像要精神分裂瞭一樣。所以接觸中文這個東西一定要慎重,它是世界上最毒的毒藥,一旦迷上瞭,無藥可解。

另,文人最大的本事我現在卻快沒有瞭,那就是——用筆寫字。我現在用筆寫不出正常的字來瞭,要多難看有多難看。拿起筆,甚至連文章都寫不出來,連句順口的話都寫不出。可一碰到鍵盤,仿佛文字不用經過腦子,直接化為指尖輕微地觸碰瞭。現代化害人不淺啊!


附2:有感於“窮酸書生”

文/山雨大叔

“書呆子”“文人誤國”“窮酸書生”“百無一用是書生”,之前聽到這些說法無論你是個書生還是武夫、富官還是巨賈幾乎不是全完接受但也不得不黑認。因為一直以來文人的清貧,文人的自命清高,文人的曲折命運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使得到今也沒能抹去不少人腦子裡,甚至是骨子裡對舞文弄墨的文人之偏見,以至於如果你寫得一手好文章便會有人八九不離十的認為你肯定是個窮得酸不溜湫的“文人而已”。這當然是與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思想對文人局限禁錮有關。

“文人必須高風亮節”,那時的文人一但沾上財富、金錢,你便與高尚無緣,便滿身的“臭銅味”是登不瞭大雅之堂的。如此一來文人不敢富,富人不屑於文。

另外統治階級聽不得不同的意見,所以說真話的文人必須受盡煎熬和曲折,不講真話的便阿諛奉承,所以“文人”最終“誤國”,於是乎,文人除瞭“自娛自樂”和戴著一些所謂的“高風亮節”之虛名外,幾乎便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瞭。

再說,以前你想做個“文人”也不容易,你有見識,你有學識,你傾盡心血把它寫出來,也不見得“見於天日”,要發表一篇文章,得經過多少道的審批呀?於是,不管你是文人還是你想做文人都差不多被壓抑到死。

而如今,“文人”還是過去的“文人”嗎?答案當然不是我來說瞭算,也不是你我能左右得瞭的。能夠為文人爭回“面子”的,如今隻有非互聯網這塊“沃土”和提供“養料”的國傢陽光政策莫屬 (“沃土”和 “養料”誰重誰輕,暫不在此論道)。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論壇,博客也得以繁榮昌盛,於是不論你是真文人還是假文人,無論你是“主流”還是“草根”無論你是“大腕”不是“胳膊”都能粉墨登場,各顯神通。就象大傢說的一樣“這裡發表不用審批,爽!”,當然還不是絕對,不過這種趨勢就如滾滾的江水一樣向前奔騰沒法阻擋。

我曾對一個對在論壇和博客裡“混”的人表示不予一屑的朋友說過“再過五年十年,或是更快,如果你還不能學會打字和寫點東西的話,可能真的落後瞭,如果你已沒法改變自已瞭,那趕緊培養你的兒子吧,否則他會怪你的。”

能夠“舞文弄墨”其實與“無用”與“窮酸”與“誤國”並無必然聯系,而它隻能與落後的思想有聯系。能夠把自已的思想表達得清楚,這不但是人類必備的基本功能,也是人類的一大優勢。善於表達的人才是善於總結的人,而你隻有把自已的思想見識和經驗用文字表達出來,你才能與別人分享、學習並使智慧和經驗得以傳承。

如果通用的前任CEO傑克.韋爾奇沒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便沒有《韋爾奇自傳》和《贏》等風靡世界各地的管理經典;如果華為的老總任正非沒有出色的文采便沒有曾經鼓舞和振奮一代華為人的《北國之春》;如果地產界的潘石屹沒有自已的博客,他的訴求,他的聲音便隻能被淹沒在蕓蕓眾生之中。他們都是些“窮酸書生”嗎?當然也不排除有專業人士為他們的文章潤色的可能,但是如果他們沒有一定的表達自已見解的能力,能有如此精采的思想碰撞,和精辟的論述嗎?

其實,從比較學術的“顧郎之爭”到“寒韓與白燁”的雅俗之爭,到專業的“潘時之爭”無不說明一點,就是你的榮譽,你的利譽,你的財富有時是離不開這支筆的,這應該就是我們和平年代裡必須握緊的“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