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145)先入世,再脫俗。
2016-08-09 21:53:47
生活:
春節親戚見面,寒暄最多的一句話:年前是“什麼時候回來的?”,年後是“什麼時候走?”其實人傢都隻是隨口問問,不是真心想知道……所以你就隨便回:“前兩天回來的”,“過兩天走”就行瞭。花開可要欣賞,然後就去遠行,唯有不等花謝,才能記得花紅;有酒可要滿飲,然後就去遠行,唯有不等大醉,才能覺得微酲;有情可要戀愛,然後就去遠行,唯有戀的短暫,才能愛的永恒。斷續的曲子,最美或最溫柔的夜,帶著一天的星。記憶的梗上,誰不有兩三朵娉婷,披著情緒的花,無名地展開,野荷的香馥,每一瓣靜處的月明。——林微因幸福是什麼?就是在我們都還活著的時候,讓傢人朋友都能開開心心的。幸福在哪裡?就在每一次和爸媽一起吃飯的飯桌上,在每一次陪爸媽聊天的時光裡,在和媳婦牽手散步的林蔭道上,在微風輕拂的冬日一起曬暖的陽光裡,在朋友見面時心裡說一聲‘你好’的話語中…….——王二小:幸福在哪裡?在重大選擇關頭,如果朋友征求我的意見,我一般都是能躲則躲。因為負不起那個責任。所有的選擇都比看上去的要復雜得多。如果實在躲不瞭呢?就建議他選擇他從未經歷過的那個選項。如果他膽小,反正他最終也不會選。如果他好奇,反正你也攔不住他選。——羅胖學會一個人玩,並不等於孤僻。一個人可以合群,也可以自己,就會多瞭不少選擇。很多人勸說別人的說辭就是:咳,人生不就是這樣?將就著過下去就行瞭。他們並不是隻勸別人,在他們自己的生活裡,也充滿瞭將就:工作不算好,將就著吧。伴侶不滿意,將就吧。在將就的人生裡,往往也充滿瞭拖延、無原則的妥協、投機、無奈、糾結,這樣的生活,他們自己過著,也希望別人和自己一樣。有些人是自己考究,勸人將就。面對和自己心意相違的人,怎麼辦?“而我不願意將就!”是一種擲地有聲的回答。靜才能做事,別投機。誰都有過一夜暴富的幻想,但是忘掉它,好的人生永遠是不斷付出,不斷征服,順便有合理的回報。一個正常人應該是這樣定義“錢”的:寫文章時感性一下時,不妨假裝錢不重要;文章結束後,忘記文章裡的感性,想辦法用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金錢能量,少則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多瞭(如果像巴菲特和索羅斯那麼多)則可以改寫世界。至少要開啟你的觸角:人人都似乎狂熱地憎惡錢之時,那可能就不正常瞭,得趕快離開。人們經常說的“會講故事”,其實說的是故事裡存在讓我們沉迷又覺得危險的性格,讓我們擔憂但又難以移開視線的人物命運。這樣的角色自己就具備生命力,會不受操控地奔跑,遇見屬於他自己的三個命題:生存、死亡和愛情。真正的故事因此而展開,而不是事先寫在紙上。人類,最終是冷酷無情的,隻尊重強者,忽略或淘汰弱者,越早看透溫情面紗後的真實面目,越好。這樣,才不會乞求他人的同情和施舍。衡量強弱,我認為,不偷不搶,自食其力後就不弱瞭,在此基礎上,賺錢能力越厲害,越強大。認真工作,多賺錢,這是最好的觀念。養不活自己,四處伸手,雖然在朋友圈裡能談品位、善於P圖,早上煽情,晚上秀愛,也隻會讓人瞧不起。成為強人,別人才煩不瞭你。自然也不怕下次春節。
情感:
我愛你,不光因為你的樣子,還因為,和你在一起時,我的樣子。路還有很長,時間永遠不夠用,但多給點時間你愛的人,也多給點時間你的傢庭,絕對是殊途同歸、事半功倍。給愛情下一個定義,包含四個要素:心愛之人;與愛同行的感覺;因愛萌生的思考;跟愛人在一起的行動或者關系。越感覺幸福的人越容易結婚,而當配偶間的幸福感差距越大,越容易離婚。從出生開始,其實就開始瞭與父母分別的倒計時。漸漸學會松開父母的手指走路,上幼兒園上學離開傢去住讀去工作…漸行漸遠,覺得父母囉嗦煩,不理解自己,沒有共同語言…卻忘記小時候他們從不曾嫌棄我們。請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因為沒有人知道這個倒計時,會在哪一個剎那走到零。——匪我思存未經失戀的人不懂愛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周國平人最珍貴的,就是時間,再大能耐,也不能再生時間。我願意把時間給你,你也願意把時間給我,我們願意一起玩,這是一切愛的原型。違背它的,要麼無愛,要麼正在傷害愛。那些相愛的人,一天天說著近乎相同的話題,一起吃飯、一起散步,偶爾吵吵架,很快又和好,因為知道一輩子很快將結束。他們做的,就是心甘情願在一起浪費一生。黃霑說,“男女之間,隻有一個情願。”這句話有三層意思——1.在情願面前,任何人無權說三道四。2.在情願面前,任何其他看似理性的理由,無效。3.在情願面前,任何後果都必須由當事人自己承當。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裡。——范仲淹:《禦街行·秋月懷舊》合適,就是三觀基本相同,你說的話我基本都能接下去。我們在一起,雖然沒有什麼心跳如擂鼓初戀般的悸動,但是我知道我跟你的這一生,我們能平靜安穩地組成傢庭。沒有階級矛盾,沒有大起大落。偶爾拌嘴也就當是給平靜的生活加點調料。然後養育孩子,並把維持這個傢庭當成餘生共同目標。最後,即便是沒有愛情,相濡以沫那麼多年,也早有一份親情和責任在瞭。坦白認錯的潔凈力量取決於兩方面,一方面是認錯者的品質,另一方面是接受認錯者的品質。一旦這種平衡得到建立,那麼坦白認錯就會帶來愛和幸福快樂。——莫裡斯·梅特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