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讀後感:自我與世界的相處之道

2016-08-09 21:52:31

文/達達

看《悉達多》的感覺有點像在看《牧羊少年的奇妙之旅》的成年版和升華版,雖然故事不盡相同,卻都是一段自我找尋的旅程。

一瞬間,當周圍的世界在他心中融解並消退;
當他像太空的一顆恒星一般孤獨地佇立,一種冰冷的絕望感吞沒瞭他;
但是,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堅定地成為他自己。

孤獨好像是一個人無論如何也無法逃避的東西,因為歸根結底,每個人都是孑然一身,喧囂過後總要與自我相處。如今我越來越覺得,人真正的快樂和滿足都需要從內心去探索和挖掘,孤獨若是與此背離就變成瞭寂寞和空虛。

拿吃東西來說,以前我對喜歡吃想要吃的總是狼吞虎咽,急切地去滿足得到的欲望,但其實這種感覺並不好,現在由於要保護胃,我開始練習慢慢咀嚼,吃中飯的時候自己提醒自己咀嚼 20 下再咽下去然後驚奇地發現即使是白米飯也能吃出甜味(分解出瞭麥芽糖?),這種靜靜體會的感覺妙不可言。我心情不好或者焦慮的時候也喜歡用暴飲暴食來發泄,簡單粗暴,但是卻不實用,之後反而更加難受,看瞭《自控力》找出根源所在後,我嘗試放慢呼吸,轉移註意力,或者化壓力為動力,覺得自己棒棒的。現在的我與自己相處的方式就是讀書,聽歌,跑步和看電影,無論是哪一種,我都感受到瞭巨大的愉悅和滿足並且毫不厭倦。

其實這些我之前都有做過,但從未有此美妙的感受,感謝那些絕望的日子,讓人陷入徹底的孤獨之中,某個時刻大夢初醒才有此覺悟,就像悉達多說的“事實本應如此,並非差錯,我的眼睛和心靈都為此而歡呼,我需要體味到絕望,我需要沉入精神的無底深淵,我需要陷入自戕的心緒,而後才能體驗到神恩”。而這種神恩你無法從別處獲得,遵從別人的教義你獲得的隻是教義,因為智慧是不可傳的。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出瞭世間的真理,世人可以有所思,但最終要遵循的還是自己內心的聲音,每個人的救世主隻能是自己,所以悉達多毅然地離開自己跟隨世尊的朋友,走上尋求自我之路並獲得瞭答案。

隻是在絕地中找到自我並徹悟可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至少對於我等凡人來說。人生是一段旅程,找尋自我也是。悉達多變成瞭聖人後每天和同伴在河邊沐浴神音多麼快樂,可是當他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內心的占有欲不可抑制地跑出來並占領瞭他的身心,他為此感到痛苦,日復一日,即使明知自己這樣是不對的。但是再一次地,他從痛苦的探尋和思索中得到瞭解脫,再次得到徹悟。所以人生即苦,我們正是在一次次苦難中發現更大的世界並從中得到力量的,生命不止奮鬥不息不隻是勵志,它是人生之必要。

我時常會撥快生命的時鐘抵達最後一站 —— 死亡,然後去想生命的意義所在。想到我們現在費心得到的一切終會化成雲煙,沒有什麼可以帶走,便覺得太多束縛我們的東西都不重要,最最重要的是你的體驗和從中得到的感受。雖說我們的生命和所處的環境是有限的,但是對生命的體驗可以在每個細小的瞬間達到無限,就如同《萬物理論》中最後一個記者對霍金的發問:“這麼多年來,是什麼一直在支撐著你的人生信仰?”霍金恍惚瞭一下回答說:“我們所處的星球隻是千百億個星系裡的一個星系裡普通的一顆,雖然人類很渺小,但是人的努力是沒有邊界的,無論生活多麼糟糕,總有你能做的事情,並且可以成功地做好它。”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

我突然想到瞭“激勵機制”,人的潛力遠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是大多數時候很少有人願意比我們應該做的去做得更多。一種是魔戒中 Frodo 的小夥伴Sam 堅信的, ”there is some good in this world, Mr. Frodo, and it's worth fight for.” ;“激勵機制”是另一個挖掘潛力的途徑,我想如果一個公司能在這方面多做點功課,生產力應該會提高不少。對於我來說,在深刻地認識到生命隻有一次,時間過去瞭就是過去瞭這個殘酷真相以及我們其實可以做的有多好這樣一個令人安心的事實時,我不願浪費自己的時間以及自己的“潛力”,所以看完《爆裂鼓手》和阿力討論時,我說我也希望有個人可以逼自己一下,自己對自己還是太過心慈手軟瞭。我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辛苦一點,因為這樣的生命才更厚重,才讓我覺得不至於太對不起時間和生命。

當一個人以孩子般單純而無所希求的目光去觀看,這世界是如此美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