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終是一個經濟動物

2016-08-09 21:51:34

文/廖超國

管理學傢從人的動機和行為模式出發,對人進行分析,將人分為社會人和理性人以及感性人等,並用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對人實行引導和管理。但我以為無論對人怎麼分類,從人性的角度分析,根本上說人最終是一個經濟動物。而且人的這種經濟性與出身無關,與教育無關,與學識無關,人天然就是一個經濟學傢。

來到這個世界,從父母那裡借來一生,除瞭出身不能選擇,在一切有選擇可能的時候,都在進行權衡算計,都會考慮投入與產出的比率,都會思考結果的輸和贏。本質上看人生其實是一場交易。 著名經濟學傢羅納德 · 科斯提出的“交易費用”理論,雖然是對企業而言的,但對人何嘗不也如此呢? 隻是有的人贏,有的人輸,有的人平。

一個哲學傢曾經就一個人與這個世界的關系進行過梳理,從而得出所謂人的成功與幸福,關鍵在於處理好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三重關系。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糾纏於這三重關系之中。所謂糾纏其實是一種選擇和取舍的難度。選擇就存在機會成本,取舍就關聯到收益大小。它們本質上就是一種交易。馬克思也說過,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成功與幸福的人總是在與自己、與自然、與社會的交易過程處於贏傢的位置。他們將這些關系處理得如魚得水,靈活自如,遊韌有餘。而那些不幸與失敗的人也往往敗北於此。

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其實就是讓自己外化的我與內化的我達成一致。肉體與靈魂合拍,取得內心的平衡,既不自負,也不自卑。要完成好這筆交易,首先必須清醒地認識自己,摸清自己的傢底,有多大本做多大事。要知道自己的所優所劣,明白自己的所長所短,知曉自己最終想要什麼,憑自己的能力和條件,即自己所擁有的資本和資源,盡最大努力,能做成什麼。定位自己的人生位置,扮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這其中有一點要特別說明,認清自己,擺正位置不是要不努力、不奮鬥、不爭取,以困難為借口而自甘平庸,隨波逐流,碌碌而為。而是態度積極,量力而行,少走彎路。其次管住自己的欲望,不要讓自己的欲望大過瞭自己的能力,這是造成人生痛苦最根本的原因。一個人當欲望大於能力時,就很難把持自己,怨天由人,終難平靜,痛苦或不幸將接踵而來。再次是要守住自己靈魂的底線。不論利益以什麼模樣出現,都不能用自己的靈魂去典當。即使人生再貧困潦倒,也別喪失瞭自己的人格,人格是人生的註冊資本。即使人生再挫折不幸,也別丟失瞭人品,人品是人生的最高學歷。一時的虧本可以,但絕不能破產。無論貧窮與富貴,無論偉大與渺小,人都應該有“成己為人,成人達己”的境界。

處理好與自然的關系,就是要有感恩之情、敬畏之心。感恩大自然養育我們,敬畏大自然的神奇。不信頭上三尺有神明無妨,但敬天畏地,對養育我們的大自然懷感恩之情不可少。可以不信佛,但因果報應總會顯靈應不得懷疑。播下跳蚤指望收獲龍種的人並不多見。和自然的交易,不能一味的索取,更不能蓄意破壞。對自然之物,不奢侈,不浪費,適中求度。愛護自然世界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樹一木。讓天空更藍、讓大地更綠、讓空氣更清新、讓陽光更明媚、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更美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善待自然,雖我們不能給她增添什麼,但是我們總可以用行動減少對她的污染和掠奪。個人的力量雖微薄,但每個生命主動自覺,集匯的力量就不可小視。

處理好與社會的關系則相對要復雜些。因為交易對象的復雜使其復雜。人與社會交易其實是與他人交易。社會由人組成,而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的生物。每個人的一生中會遇見各式各樣林林種種的人。好在雖人的角色會隨時空的轉換不斷變化,但固定的場景隻有傢庭、職場、公眾場合三個舞臺。在傢裡,你的角色要麼是長輩,要麼是晚輩,再麼是平輩。在職場,你的角色要麼是領導,要麼是下屬。在公眾場合,你的角色就是一個公民。不同的場景你和他人交易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傢庭裡更多的是情,職場中更多的是錢,公眾場合情和錢兩者兼而有之。如果把人與社會的交易高度抽象化為人與他人的交易,其交易過程中應註意四點。把自己當自己,學會自尊自愛;把別人當別人,學會尊重他人;把別人當自己,學會理解他人;把自己當別人,學會換位思考。當你與社會交易,進入瞭先講耕耘,後問收獲、先慰他人,後祈我樂、先做成就,後計辛苦、先行付出,後求回報的境界時,你就成瞭誰都戰勝不瞭的最大的的贏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