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1:52:31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想起自己曾有過的類似感受,臉上不覺浮出一絲笑意。可是這種感覺從來都不長久,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失去瞭對這個世界的欣賞和好奇而埋首瑣碎之中,但我不想做這世界的匆匆過客。
我覺得這是和世界相處的最好的方式,《自控力》不也從神經學和心理學上說明瞭我們不可壓抑自己,而是要去接受麼,對這個世界,“我們要接受它的本來面目,熱愛它,以歸屬它心存歡喜”。我想我現在喜歡看歷史的原因就是因為它能讓我從一個很大的時間跨度上來看待這個世界,能擺脫歷史課上總提到的時代局限性,看到世界演變是多麼神奇,人類的進步其實有多麼巨大,這讓人充滿信心和希望,哪怕自己無法親眼看到。
昨天“改變自己”推送的內容裡談到瞭室內旅行傢,還有去年一度很火熱的“斷舍離”都是提倡我們對周圍的事物要擁有更多的感知力。尤其是“斷舍離”讓我驚覺自己竟然如此輕易的被或許永遠都不會用的東西“占有”,原來我們的空間可以這麼敞亮整潔。所以現在我都養成瞭習慣:如果覺得一樣東西會變成我的“負擔”,就算是免費的,我也不要。而對於我自己有所需或者心動的東西也更加愛惜—— less is more 。
拍照也是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的一條路徑,清晨在車站等車的時候我喜歡環顧四周拍點好玩的,或者學學構圖,雖然很不成功。有時候在車上看到很美的早霞,心裡為無法拍照懊惱一秒鐘,就被吸引進去瞭,太愛這樣的感覺。人生苦難重重,我們在內心跋涉的過程中,感謝這些微小而確定的幸福和妙不可言的感覺,一個人的時候真讓人想抱抱這個世界。
大學時微雜志上讀到很多黑塞的隻言片語,喜歡他描述的摒棄一切雜亂專註此刻的這個世界的感受,那種境地讓人神往,現在自己慢慢對此也有所體會,但深知不足,因為我經歷的還太少。但我渴望更多地去經歷和體驗人生,因為如同悉達多感受到的,“我終於結束瞭那種自我鄙棄,結束瞭那種荒謬空虛的生活,我稱許你,悉達多,在這多年的蠢行之後,你終於又有瞭美好的期待。你已然有所成熟,你已經再度聽到瞭來自心中歌鳥的歡暢,你已經遵從瞭自心的聲音”,而我還會一再地墜入深淵再在痛苦中徹悟,不斷進入到更大的自由之中,循著自己能力的邊緣,不負時間不負自己。
點評:我喜歡這種 自然崇拜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一切來自於哪裡?不許結伴而行,務必獨自遊歷教化。以個體的自我面對向他一人展開的世界,體驗、親證、自律、實踐。一個人,在路上。汝當自依。如此,世界就是為你一個人所構建的認識,就像悉達多遇見喬達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