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與希冀

2016-08-09 22:00:06

也有對此提出異議的研究者。2010年,來自墨爾本大學的佈魯斯·黑迪(Bruce Headey)團隊通過一個長達25年的大型追蹤調查,考察瞭生活方式、工作、社交、信仰等各個方面對人的影響,得出結論是:你所選擇的生活,還是會很大程度影響主觀感受的。比如對於婚姻或長期關系來說,和嚴重神經過敏的人在一起,幸福感會越來越低,而對於女性來說,如果較為肥胖,會很大程度削弱幸福感。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興起的“積極心理學”,很大一部分的研究就是在努力探尋人如何能以主觀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幸福感。上面提到的塞利格曼教授正是這個學說的創始人之一。

對人生快樂的希冀,大抵也是在“就這樣瞭”和“不行還有救”之間振蕩,正對應著以上的兩種說法。事實上它們並不絕對矛盾,基因與環境一起塑造並改造我們,一個人感到快樂、獲取幸福的能力當然有先天的基礎,快樂天註定,卻也視乎能多大程度地發掘吧。

大腦中,影響我們這種主觀感受的部位,被認為存在於調節情緒與動機的前扣帶回皮質與負責情緒記憶處理的杏仁核。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Schacter)和唐娜·阿迪斯(Donna Addis)等人發現,核磁共振成像下,當被試思考積極樂觀的問題時,這兩個部位就被激活,而轉向消極悲觀的思考之時,它們就受到抑制。所以,不妨如此來描述對幸福的求索這項人類活動:它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激活我們的前扣帶回皮質和杏仁核。更有趣的是,大腦中還有一個尾狀核,它在我們去憧憬幸福(好事情)時被激活,而一旦結果並不如預期,它會將之記錄下來,以調整下一次的期望值。

上述三個大腦區域,在關於愛情的科學研究中也表現得超乎尋常之重要,有腦成像記錄到,很多涉及愛的測試當中,如讓被試去看心上人的照片、回想兩個人交往的一些細節時,這些部位會閃耀得激情璀璨。當然,情感完滿,也是人生幸福中的一大組成。

但就是有人完全沒法找到期待所在,怎麼辦?魯迅曾對許廣平說過“我知道,你的反抗是因為有希望,而我的反抗是沒有希望,不但沒有希望,連絕望都沒有”,這句話可謂非常戳中,也許這才是活著的全部要義。黑暗中尋找光明,甚或黑暗中隻是要倔強走下去也不在意那一個光明,這種本能都已經寫在瞭基因裡。倘若對於死亡的恐懼超出瞭對於生存的樂觀,人類的整體生存是不可能的,所以演化給瞭人希翼的勇氣,也就是那雙一直隻能往前看的眼睛。要知道,我們的生境再怎麼也不會比原始先祖們來得差,最終讓你和我存活於世的其實隻有兩種東西:非理智的樂觀,理性的悲觀。

原文:絕望與希冀

圖片出處:www.progressivelap.com

點評:魯迅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悲觀與樂觀是看待事物的一種習慣與態度,而不是作為。如果一個人以理性的態度去看待與解決問題,那麼當他持悲觀態度時,反而可以做好最壞的打算,從而避免意外的發生與失誤。即使因為之前受到的傷害而形成瞭習得性無助的絕望,也仍舊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來改變,讓自己的生活重新快樂,並找到生存的意義。追求個人的快樂的確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但自私並不總是等於不道德的。自私是人類的天性,我們隻有欣賞身為人的天性,才會讓這種天性升值,從而更寬容,更接受他人,更容忍他人和他們自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