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137)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2016-08-09 22:03:29

心理:
    想要讓快樂加倍嗎?想要哀傷減半嗎?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與好友分享,而且分享可是會上癮的,這就難怪社交網絡上會有那多人願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給朋友們,而無法自拔瞭。——蔡宇哲提升自我評價有兩個途徑:自我效能感,社會認同感。社會認同感說的是人意識到自己屬於特定的群體,並且通過群體成員的身份來獲得價值和情感意義。對於影視劇中的大壞蛋,在畢生追求的野心即將實現之際,不把這一系列的陰謀詭計全盤托出以便讓世人知道自己才是名符其實的頭號惡棍?這無異於錦衣夜行,實在會讓人太失落瞭。而這種自我標榜為頭號惡棍的做法,本身也是社會認同感極端化的表現。——這也是為什麼壞蛋在決戰的最後一刻為什麼總喜歡唧唧歪歪的原因瞭。“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是一個復雜的術語,簡單的說法就是,既然生活太苦,而自己又對此無能為力,那就無妨愛上苦難甚至那些制造苦難的人,這樣就不覺得自己有多苦瞭。 更精練的概括是:攻擊可以攻擊的人,但投降不可以攻擊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這種邏輯也常常可以見到,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糊塗哲學,也是一種很聰明的明哲保身之道。 這其實也是“洗腦”的關鍵條件。我所有的自負都來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都來自我內心的軟弱,所有的振振有詞都因為心中滿是懷疑。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遊蕩流亡,其實隻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卡爾維諾痛苦有時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因為當你內心隻有痛苦時,你會忘記去感覺生命的其它力量。——《超體》你帶著耳機跑步時,你的步幅和頻率都會無意識的和音樂保持同步,否則你不僅會感到不適,也會特別累。這種“趨同性”不僅是無意識和本能,亦成為社會傳統和教育的組成部分。“不合群”在多數情況下是負面狀態甚至危險狀態,被群體排斥往往是因為個體在行為和思想上不與主體意識保持同步。而整個社會的思潮也普遍的排斥“異類”,因為“異類”的行為通常不僅不利於群體的安全,亦是基因生存中的對於穩態傳遞的需要。文學好像是沒有用的,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放在一邊的,但不是的。文學是我們最需要的,是我們靈魂的朋友,在我們的前路上不論遇到什麼事,有一首詩在心中,就讓我們感到不在孤獨。消費者選購產品時有兩種模式—低認知模式(不花什麼精力去思考)和高認知模式(花費很多精力去瞭解和思考)。大部分時候,消費者處於“低認知模式”,他們懶得詳細瞭解並比較產品,更多的是簡單地通過與產品本身無關的外部因素來判斷—“這個大品牌,不會坑我,就買這個!”“這個德國產的,質量肯定比國產好,就買這個!”在這種情況下,小品牌是打不過大品牌的,因為消費者直接通過“品牌”來推測產品質量,而不是詳細比較產品本身。怎麼辦呢?應該把消費者變到“高認知模式”,讓他們花費很多時間精力來比較產品本身,而不是簡單地通過品牌和產地來判斷。而“分解產品屬性”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讓消費者由一個“模糊的大概印象”到“精確地瞭解”。——秋葉弱者往往是最愛面子的一群人,為瞭面子,可以做出非理性的選擇。太愛面子,不敢得罪人,不敢“壞瞭名聲”,你已經是他人的奴隸,真不配得自由。 ——連嶽所謂成熟,就是“對自己負責”。它至少包含瞭兩個方面的意思——不抱怨環境,不指責他人。根據適當目標,想到可行辦法。據此,我們也可以歸納一下心智不成熟的人的常用邏輯——因為什麼人或者什麼事,整個世界都不好瞭。把什麼(或者誰)幹掉,世界就會徹底好瞭。你們為什麼還不去幹呀?

==>>下一頁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