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避免專業誤區或困境

2016-08-09 22:02:43

感謝文敏的分享!

知乎上有一個很有趣的討論:
在你所熟知的專業領域,有哪些知識、思維方式和訓練方法是被認為能非常高效地理解和解決一些重要問題,但業外人對此常常毫不知曉而又屢屢因無知而陷入誤區或困境?

整理部分:
 
一.Raymond Wang(lawyer)
法律界有一句格言我覺得很有意思:“當事實對你有利時,多強調事實;當法律對你有利時,多強調法律;當事實和法律都對你不利時,敲桌子把事情攪渾”(When you have the facts on your side, pound on the facts. When the law is on your side, pound on the law. When neither the law nor the facts are on your side, pound on the table.)。
這句格言不僅在訴訟或談判中有用,在旁觀各種復雜的紛爭時,我也總是盡力在分辨,誰在講事實,誰在講道理,誰隻是把桌子拍得震天響。
更新:關於這句格言,詳細的解讀請參考: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98031/answer…

二.拿叔(閑人也有忙時候)有兩個思維習慣,對我幫助很大:
1.能夠把簡單的事情想復雜。使你具備執行力。
2.能夠把復雜的事情想簡單。使你具備操控局面的能力。

三.chenqin(數據帝)
知乎上還有不少經濟學的朋友,比如@徐茂龍@Superhistorical,不敢多言,就說幾點自己的淺薄體會。
第一,拒絕特例。中國有一堆千奇百怪的經濟問題,許多問題在別的國傢根本見不到,但這並不說明中國人和世界人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別總把想不通的問題往特例的圈裡套。這麼做很輕松,但是對逼近事實毫無益處,反而可能讓你找到的解決方案南轅北轍。兩個最近的例子,中國生育率高——因為中國人的傳統就是養兒防老;中國儲蓄率高——因為中國人不喜歡借錢,而且喜歡省錢存下來。現在看看,中國的生育率還高嗎?傢庭部門的儲蓄率還高嗎?盡管如此,特例說仍然很有市場,最近的一個例子是,為什麼房價高?——因為中國人對房子是剛需。拒絕特例,類似的還有拒絕陰謀論,可能會增加你思考的強度,但更會增加你接近事實的概率。
第二,慎言因果。偽回歸,內生性……在你使用數據得出因果結論時,一個個陷阱正等著你。回答幾個直白的問題,1)縮小班級規模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嗎?從數據看來,即使師資相同,小班的表現也更好,答案似乎很明顯,但如果你回答“是",那就犯瞭偽回歸的錯誤。經濟學傢發現,所謂小班帶來教育質量提高,僅僅在那些大多數保持大班,隻試驗瞭幾個小班的學校存在,小班試驗的份額越大,教育質量提高越不顯著,甚至會相反。原來,那些被編入小班的同學都覺得“原來自己是被選中的”,所以學習更努力,”被選中“的人越多,這種效應越小。當全校都是小班時,這種自我期望的提高就消失。隻可惜當經濟學傢發現這個問題時,美國早已經推行小班十幾年瞭。2)技能培訓能提高工人工資嗎?你拿出兩組工人,一組參加瞭技能培訓一組沒有,必然參加技能培訓的人工資更高。但是,這些工資的提高往往是因為更努力,更上進這些個人特征而更傾向於參加技能培訓,即使沒有培訓,他們的工資也會因為他們的個人特征而提高,這就是內生性的問題,他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你想證明的因果關系。所以,下一次在你的ppt中信心滿滿地放上相關性極高的散點圖或折線圖想要證明一個因果問題時,記得把整個邏輯都理順,多問自己,有沒有偽回歸?有沒有內生性?

四.Roy Li(微信公眾號 mintshow 人生如戲)
這個問題很不錯, 由於身份特殊性等原因, 不方便說太多機密,隻能盡力瞭。
咨詢行業
咨詢行業應該是跨度最大和浮誇風最嚴重的行業。 99%的人不學無術指望守株待兔(極少數可以忽悠點飯錢),0.99%的人靠硬關系幫政府或者大企業拉點皮條,0.01%的人是混到人精並在“痛苦地”賺錢。雙引號裡的形容詞隻有行內人才懂,不做解釋。
在這裡混到一定程度的人一般不怎麼掛戰略或者咨詢的頭銜,但是他們創造價值的方式可以說八仙過海各有神通。過硬的硬技能比如技術,管理策略,人脈,資源,黑產價值等等是外界人所能想象瞭解的,這裡不加以贅述。下面談一些切題的東西,因為行業面太寬水太深,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1.知識
你需要資本,你必須要通過已有的知識能賺到一些起步的錢才可以玩花樣。空手道的年代已經過去瞭,資本是一個很大的門檻。外人以為做咨詢行業不需要資本,其實都是錯的,做的好的都是有錢。好比國外有一些名律師隨時準備一些錢去趁火打劫,當然不是以自己的名義,但是背後大傢都知曉怎麼回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