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04:09
擴大信息源,搜索,查找,開放吸納,不做判斷,做大量的泛讀,不爭取全部理解。在這個過程中:適當保存一些你認為可再次精讀的文章,但是目前階段,先不要把重點放到精讀上。我們的目標是:先讓大腦爆炸掉。
這段時間對於有些同學來說很痛苦,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你試圖每個信息都要思考,然後發現相互矛盾,視角紊亂,或急於反駁。但是對我來說很享受,有時會發現與自己的觀點截然不同的觀點,也不要忙著去反駁,有的時候會遇到你已經想過的觀點,也不要忙於去洋洋得意。有的時候會遇到你全然沒有想過的內容,也不要忙著去深入思考,明辨是非。總之,此時,吸收大於分辨,甚至大於理解。避免斷章取義的方法就是先讓更多的內容進來,就像《羅生門》一樣,每個信息或許隻提供給一個角度,但是隻有足夠的多,才能慢慢拼湊出全局。
這個階段,總共花4-5個小時,初步的效果就可達到瞭。
真正的效果會受到以下因素影響:
你是否善於使用搜索引擎你是否有儲備的好的信息來源頭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查看過去的我的一篇《高效信息搜集及管理術》
當然,有些同學習慣去請教他人而不是搜索引擎,也無妨。關鍵是提問的技巧如何幫別人快速回答你,在於我來說,若不先使用搜索引擎獲取大致脈絡,是很難去向人請教的,這是不同的習慣吧。
2. 整理核心術語並梳理關系
目標:建立知識框架體系關鍵動作:回顧術語,適當精讀,明確術語之間關系要點:可視化,講故事4-5個小時泛讀之後,我們已經有一個很大的突破:我們已經擁有瞭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的各種術語瞭。當別人提出,你最起碼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也能夠恰好聯想到這個術語之前所存在的信息,大概是什麼場景,基本的交流應該已經不成問題瞭。
但是,真正的化學反應應該在之後發生:——找關系
關系是一個很有用處的概念。古人雲的“舉一反三”,本身就是要依賴於關系。這個“一”和“三”所代表的“事物”,一定是有某種相似性、相關性,才能夠讓我們舉一反三。
但是,明曉“關系”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高深的技能,不然就不會有一句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瞭——突然覺得得道的人都是關系學傢,他們都是掌握瞭種種關系之要訣。
關系的分類很多,比如因果(因為a所以b)、依賴或影響(有瞭a,b會怎麼樣)、次序(先做a再做b)、相似(a和b在某些特指的屬性上同類)、相近(a和b在空間或時間等維度上接近)……,如果我們搞不清楚,那麼就是統稱“相關”,大傢可以理解為什麼新聞裡經常出現相關這個概念瞭吧。
我們擁有的術語,當然一定都是“相關”關系,我們的任務恰恰就是把這些“相關”進一步明確掉。
Step1. 卡片分類,建立屬性層級分類
可以用腦圖、站點架構圖幫助我們快速梳理。
這塊可以幫我們更加抽象去理解這個復雜的系統,而不是聚焦在具體某個特例上,也是舉一反三的基礎的基礎。比如,當你知道瞭PHP是做什麼的,而你又瞭解瞭JAVA、C和PHP經常在一起對比,他們都屬於開發語言,那麼在這個階段,你不需要深入學習某種語言,隻要把術語中屬於開發語言的都放到一個坑裡即可。
Step2. 可視化它們的關系
即使我們已經對這些術語分好瞭類,簡化瞭我們的理解,但是他們彼此間是如何發生關系的呢?
除瞭重復閱讀加深理解外,單純的文字表達已經比較蒼白瞭,我們有必要借助一些可視化手段幫助我們快速理解整個知識體系。
腦圖(MindMap)
側重於描述層次關系——從高層到細節的發散。腦圖要表達的關系非常單純,可以說是最不需要動腦子的圖,隻要有基本的心智,加上一個工具(現在這個工具也被破解得很厲害),分分鐘產出一份看似很高大上的圖來。所以大多數人都很喜歡用它,尤其是老板,組織架構用它,梳理需求用它,提功能清單還用它……
不動腦為啥用腦圖呢,可能是腦圖本身也是定位於將你大腦裡原原本本的東西給掏出來有條理展示出現而已。
這個圖,我都懶得上例子瞭,自己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