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入門一個陌生知識領域

2016-08-09 22:04:09

今天,特別推薦Heidixie的這篇文章,她的空間有非常多的幹貨,值得有興趣的人從第一篇開始一篇一篇地去閱讀、去理解、去實踐。

正文:

一. 人生就是不斷學習和探索的過程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做一件事如何突破「擅長」達到「精通」》(這兒還有一篇),我卻想到寫這篇如何快速入門一個全新的陌生的知識領域的經驗文章。

而最近買瞭一本書《高效學習法》,還恰好在路上沒到,我就想趁還沒讀,趕快寫出來。為什麼呢?怕我要學的,被書上說完瞭:(

所以這就是一瓶子水不響,半瓶子水晃蕩的原因。知道得越多,越發現自己不知道得越多,從而沒有什麼可講的瞭。相反,因為不知道,自己感悟出來,覺得好像別人也不知道似的,趕快分享出來……


圖一:知道得越多,發現不知道得越多

但是我們還是要盡量讓自己“知道”,而不是懵懂。因為:

    隨著“知道”邊界的擴張(如圖上的周長),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就多瞭更多的接觸點,從而我們有機會探索更多未知領域。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有時候學習一項技能或一種知識,倒無法期待它就突然生效,而是潛移默化中起瞭化學反應。堅持是混職場必備技能。沒準突然工作方向來瞭個大逆轉,部門發生瞭變動,崗位進行瞭輪換,就要求我們快速適應新的崗位要求,補充新的核心競爭力。另外,生活如此豐富,那麼多扇未知的窗口,保持對生活不斷的探索之心,也需要不斷地學習。

但是,必須得承認,不管多麼愛學習,一定會有很多領域是不擅長的。

比如,我看瞭一個有名的視頻——激發瞭我學習coding的熱情,但是如今我依然不會敲下一行代碼。比如,我看瞭別人在彈尤克裡裡,激發瞭我的好奇心,也買瞭一個,學習瞭2周,如今依然在彈《找朋友》,《小星星》,《生日歌》等簡單兒歌……曾經……過去的事情不堪回首,我用同樣的熱情,嘗試瞭二胡,也隻是止步於《滄海一聲笑》,嘗試瞭陶笛,同樣如上。還有嗎?好多。比如油畫……書法……

這些看似失敗的學習經歷,太多瞭。

很多事情是要折服天賦、悟性,更多事情是要取決於我們是否投入瞭足夠多的精力和時間。

記得當時自學二胡完全不入門,交瞭800元報瞭個入門班,上來就給老師說:我要學習二泉映月。老師當我開玩笑,甚至連一首曲子都不教我,成天,空弦拉來拉去,太枯燥太乏味瞭。可是老師說:別看我現在拉得這麼好(也這麼不謙虛),我現在還堅持每天回去拉空弦至少2000弓…… 都是練出來的。我投入的時間不夠多,所以能夠解釋我為什麼一首簡單的兒歌,雖然調成個調,曲成個曲,但是就是音色始終徘徊到驢叫和雞叫之間。

這種不斷淺嘗不止的學習經歷,沒有幫我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傢,但是卻幫助我對學習新東西大大降低恐懼之心,而且充滿樂趣。入門的短暫,也領略到另一扇門後的風情,以後,倘使可以沉靜下來,也比重新開始的人更加節省時間。且,閑著也是閑著,幹嘛不去學點新東西呢?

接下來看你想在什麼方向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如果沒有時間,也暫時不要苛責自己,畢竟,人生還長,到瞭以後,想要撿也來得及。

二. 個人的快速學習經驗之談

我前幾個月寫瞭一篇《攻城師期望的產品經理》,我埋下瞭一個伏筆,說我有空會寫一篇面向非開發出身的產品經理的技術掃盲貼。然後不斷有同學過來問,寫好瞭沒,很期待。前幾日還有這樣的郵件。

有這樣等待的時間,何不自己探索學習一下嗎?如今的社會,花一個下午、一個周末的時間,借助搜索引擎、書目體系,哪怕沒有任何高手在你前面,借助思考整理、組織,足以幫助我們搭建出清晰的知識體系瞭。

這樣,即使你不會去寫代碼,最起碼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how it works, 你也會清楚開發者平時說的術語是什麼,尤其是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你也會瞭解每個開發關心的“東西”究竟是幹嘛用的。

你一定會遇到迷惑、盲區、矛盾的地方,這些地方恰恰是可以詢問一些身邊的專傢,獲取更加有針對性的解惑。而不是動輒發送一句:我想要瞭解一下學習交互設計需要註意些什麼。

在發出這樣的郵件之前,你一定要註意到後果:收件人會把你排除在適合做交互設計的人之外。請一定先問問搜索引擎。

那麼,如何能夠快速進入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呢?四部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