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書屋

2016-08-09 22:05:58

本來就和書店若即若離,大學後來瞭個更徹底的:每年也就一兩次機會回傢。面對本可以五光十色的生活,我卻時常躲到學校圖書館呆上半天,或許是因為直到那時,還對書店的感覺依依不舍,而圖書館是最接近這種感覺的地方。時隔時間長瞭,每次回傢都能明顯感覺出書店的變化,地點又換瞭,書架又多瞭,課外讀物越來越少瞭,教輔書越來越多瞭,來書店看閑書的人越來越少瞭,帶著目的來買書的人越來越多瞭,但書店的生意是越來越不好做瞭。雖然不知道書店的變化是好是壞,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兒時呆在書店的感覺,已經一去不復返。好在曾經擁有,重要的不是環境,而是心境,一本好書,就可以把自己拉回當初的感覺,這種感覺能讓一個人或充滿希望,或充滿鬥志,或心存善意,或興趣盎然地不斷探索未知。真的,不騙你,我大學畢業時,就完成瞭一次看似不靠譜甚至不可能的事情:單人單車,一路借宿,從南方騎到瞭北方,騎行一個月,2500公裡,與其說旅行,不如說是探險。後來有很多人聯系我,請教攻略什麼的,其實許多人不知道,我的行李包中有一本薄薄的書,書名叫《老人與海》。

書店給予我的,並不在於識瞭多少字,讀瞭多少書,雖然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培養起的:對知識的謙卑,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坦然。

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好像是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具體內容已記不得瞭,隻是覺得“三味書屋”,這個名字挺有意思:三,在古文中並不單指具體數字,更多的時候是代表多的含義。三味,也就是多味,就像人生,酸甜苦辣咸,挨個嘗個遍,方知最能打動你的是什麼味。也許以後我也會有傢書屋,就叫“三味書屋”,空間不大,但有味,書不多,但有品。人來人往,進來坐坐,歇歇腳,也是不錯的。

哦對瞭,傢中書店的名字是“春華書店”,雖至今也不知父親為何取名“春華”,我的名字裡也有個“春”字,這就是命,也許是吧…

P.S. 我是小楊,時間過的真快,在北京漂著已經兩年多瞭,大傢還好嗎?我的微信:yanggc_2013

點評:看到小楊的成長,我非常高興,盡管許久沒有聯系瞭,但我總覺得他與大傢的緣分一定還很長很長。看瞭小楊的成長經歷,不得不感嘆,那些往日的磨礪,都將在未來的生活中一一得到美好的饋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