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活沒有故事

2016-08-09 22:07:19

以我自己為例,最近我讀瞭許多書來探索生命的意義,其實隱含瞭兩個思維模式——1、去看大量的書,看別人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希望能從別人的經驗和思想裡得到一個標準答案;2、希望盡快找到生命的意義,越快越好,最好是在這個月,否則我怎麼選擇工作呢?

事實上,這些全是既往的選擇模式在作祟,今天,當我重新梳理自己關於這次選擇的一些收獲,我忽然發現瞭一個關於打破思維僵局的好辦法——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你希望選擇A還是B?(傳統的僵局是:A和B完全不相融,比如:高薪和陪伴傢人的時間;朝九晚五的生活和環遊世界,等等)

你可以通過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來打破這個思維僵局。

第一問:我為什麼要面對這樣的選擇?(關鍵:多問幾個為什麼)

這個問題能夠幫助我們厘清究竟自己困在瞭更深層的哪些問題。

例一, 為什麼要在高薪和陪伴傢人之間做出選擇?因為我既想有豐厚的收入,又希望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和傢人在一起。為什麼“既想有豐厚的收入,又希望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和傢人在一起”?因為高薪意味著我要用很多時間在工作上,這樣就無法陪伴傢人。

例二, 為什麼我要去不斷追尋生命的意義?因為我習慣瞭別人告訴我一個方向然後去努力,不習慣於沒有目標就做事情。

這個時候,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事情究竟困住在哪些信念上,比如: 高薪意味著很長的工作時間,與陪伴傢人沖突,或者我需要有一個奮鬥的目標。

第二問:為什麼一定隻有A和B?(為什麼一定要在A和B之間做出選擇?)或者,為什麼一定要……(30歲之前生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這個問題用來幫助我們跳開A和B的選擇,不被兩個非此即彼的圈套套住,反思題目本身是否有問題,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拓寬選擇的可能性。

例一, 為什麼一定要在高薪和陪伴傢人之間做出選擇?為什麼這兩者一定不能兼顧?是誰說高薪一定要花很長的工作時間?什麼是高薪?多高算高?一個月賺5萬要工作28天,如果一個月賺2萬卻隻用工作20天算不算高薪?為什麼一定要去賺那麼多錢?生活真的需要這麼多錢嗎?

例二, 為什麼一定要找到生命的意義?誰說生命必須有意義?為什麼我必須知道自己的天命?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很快發現,其實並不隻有兩個選擇,在看似非此即彼的選項之外,還隱藏有很多可能性,而我們隻是被這個題目本身所限制,忽略瞭題目外的廣闊天地。

第三問:為什麼必須現在做出選擇?這個問題是給我這個年齡的人出的嗎?我現在有足夠的閱歷和智慧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這一問是對於時間限制的提問,幫我們看清究竟這個問題需不需要如此急迫的回答和解決。事實上,很多人生的重要問題都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找到解決的答案的,真正的答案往往需要時間帶給我們解決的智慧;當然,有時候我們從中會發現一些問題的緊迫性,明確在現階段什麼對自己最重要,從而促使自己做出決斷。

例一、 為什麼必須現在就要在高薪和傢庭之間做出選擇?為什麼不可以等兩年再做決定?因為現在孩子小,需要父母陪在身邊與他一起度過生命最初的階段。——確實需要做出決斷

例二、 為什麼現在就要找到生命的意義?因為我被狗血的成功學毒害瞭大腦,認為人隻有在找到瞭生命的意義之後才能心安理得的活著;因為我認為別人在年輕時找到瞭生命的意義,所以我也想盡快找到生命的意義。——純屬扯淡

第四問:我這麼選擇真的不違背自己的內心嗎?

當我們即將要做出選擇時,這是最後一問,也是最關鍵的一問。不違背自己的內心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容易的事情,因為自己的真實意願自己肯定是清楚的,但為什麼人們(比如我)卻總是做出違背自己內心的選擇呢?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往往被一些外界強加給我們的信念所束縛。

例一、 我明明希望陪伴傢人的時間多一些,卻又覺得自己作為傢庭重要經濟支柱,應該拼命工作賺錢,結果弄得工作很痛苦,又無法和傢人好好相處。

例二、 我明明不喜歡服裝行業,卻又覺得自己應該去做一些美好、有創意的工作,如果選擇瞭服裝行業,那麼可能將要痛苦很久很久。

總結起來,打破選擇僵局的關鍵就在於先打破自己思維的固定模式,拆掉自己在大腦中給自己樹起的墻,當我們面對生活中一些難於解答的問題,最首要的事情就是重新審視問題本身,看看是否被問題本身所局限。一旦我們跳開原有的信念,不再見題答題,而是見題審題拆題,往往會發現原來問題本身才是最大的問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