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活沒有故事

2016-08-09 22:07:19

文/田晉文

我想寫下點什麼,如同我想活出點什麼,但卻又不知能寫下些什麼,如同我不知道如何活著才是有意義的活著。

一直認為書寫是一種自省和整理。日常生活我們往往關註衣食住行的塵世生活,無暇他顧,待到夜深人靜的閱讀與書寫才是與自己的對話,那時世界坍塌時光裡隻剩下自己。生命僅止於思考,復歸於抽象,自由馳騁,混亂古今中外。入得無人境,乃得自由行,我以為這就是生命最美的顏色。

但接觸信息日廣,讀書日多,我又開始迷茫,在書中好像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哪怕是所謂《平凡的世界》我也看到的盡是傳奇。當然我明白無巧不成書,隻有傳奇故事才值得被記錄與書寫,但想到自己波瀾不驚、平淡如水的生活還是感覺不知何以自處,虛度年華之惑久久難散,因為我的生命幾乎蒼白得沒有一點故事。當然最好的理由是告訴自己我的生命體驗還不夠長,我還有時間!

但時間如何才能讓自己生長為故事?
精彩絕倫是否才是生命最大的意義?

前者也許幾十年後我會收獲屬於自己的答案 ,而後者從來都沒有答案。所以我隻能回頭看盡量靠近答案,我看到在那歷史長河中依舊依稀可辯的身影,都充滿瞭迷一般的故事。梁啟超先生曾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傢譜而已“,當年深以為同,但現在想來,平凡人的歷史又該如何書寫?又能如何書寫?故事總不過要挑精彩的講。開始相信歷史隻要還存在一日,終不免為權勢階層代言,不僅僅因為權勢,更因為是他們創造瞭歷史,無論好壞。

故事當然要有血、有淚、有起、有伏,讀起來帶勁,想起來過癮,恍惚間仿佛如此才不枉此生。但另一種聲音又在心底告訴我所有壯懷激烈的背後都藏著難言的悲苦。誠然“有得必有失”才是永恒的真理,當你一覽眾山小豪氣無邊時,自然高處不勝寒,失去瞭腳踏實地的安定。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想就是這樣的矛盾著,小到中午吃什麼,大到人生道路的選擇原來都不過如此。當然你不用擔心無從抉擇,如同你中午最後總會吃點什麼,其實生活大抵如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喜歡什麼,但我們往往又隻有一次機會,當已經選擇瞭,我們隻能告訴自己“我選對瞭”,其實這時候對錯都早已不再重要,因為我們隻不過是需要一個心理支點繼續快樂、幸福的生活。何況對錯、好壞誰又知道呢?

如果將人生看做一種體驗當然是故事精彩為上,如果將生命看做一種限期禮物當然是享受為上。想來其實生命的意義何在?有時候不過在於你信什麼,因為生命本來虛無,我們總要賦予其一些意義,方能讓生命變得厚重,收獲一種腳踏實地的堅實。那種意義可以是財富、可以是權勢、可以是公平,可以是自由,可以是正義,可以是仁義禮智,所以人生觀很重要。當然所有這些執著追求最終都不免化為口口相傳的故事,變為代代銘記的歷史。

寫到這裡,我依舊不知道當生活沒有故事我該如何?但我知道不管如何生活會繼續走下去,如同經常不知道中午該吃什麼但最後都還是會吃飯,而且把自己養的白白胖胖。我還知道又該吃晚飯瞭,明天還要加班工作,有時間還是會讀讀別人的故事,這就是生活,這就是平凡的世界。

歡迎微信搜索“靜讀與爭鳴”關註

點評:晉文說得飄逸,透著仙風道骨,探究生活真相的方法就是多去提問,看看下面這篇來自褪墨的文章吧,或許能幫大傢解開以前遇到的許多難題。

《非此即彼,如何打破“選擇僵局”?》

人們常常會陷入這樣一種“選擇僵局”,——兩個選擇A和B,哪個都有可取之處,哪個又都有不可取的地方!我們往往在兩個選擇之間苦苦糾結,不知道究竟該如何選擇。如何打破這種“選擇僵局”?如何在兩難的抉擇中做出合理的選擇?

對於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學校多年的教育並沒有教會我們獨立分析問題的方法,而隻是一味的告訴我們去尋找標準答案。好一些的會自己去尋找答案,差一些的可能會去向父母、老師、朋友尋求答案。長年的考試壓力使大多數人形成瞭關於問題的三種思維模式——1、所有的問題都是選擇題或者判斷題,不是A就是B,即使是問答題,也是有標準答案的,這就使很多人堅信人生中的問題也存在標準答案;2、一定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題目,否則成績作廢,這也就意味著關於人生的許多問題都應該盡早的解決,並且盡量在“規定時間”內解決。3、見題答題,從不思考題目本身是否有問題,從而導致很多人在遇到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時,也總是見題答題,試圖找到正確答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