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06:35
文/李俊慧
自小愛讀書,看過的書沒有上萬也有成千吧,但要列舉我最喜歡的四本書可真不容易。煞費一番思量後,按看到它們的時間順序排列如下:金庸的《笑傲江湖》、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和張五常的《經濟解釋》。
金庸的《笑傲江湖》其實我想說,金庸小說對我的影響都很大,但因為《笑傲江湖》是我看的第一部金庸小說,所以就以它為代表吧。
那還是小學六年級時的事情。有一天,在父親的房間裡看到《笑傲江湖》這本小說,是所謂的“內部參考”書籍,水墨畫的封面,古意盎然。順手翻開,裡面是繁體豎排的排版。這對於一個小學生是不小的閱讀障礙,但第一章的《滅門》就已經看得我欲罷不能。
那時我還不知道這種武俠小說在當年被大人列為“禁書”,小孩是不許看的。但那是小學畢業的時期,我還是知道看這種課外書就是看閑書,被大人認為是會影響學習的。所以我隨手一翻就對這小說入瞭迷之後,很自覺地就轉入“地下”。
每天六點整,父親就會起來做早餐,以前我會睡到父親做好早餐大聲叫喚才起床,但這時一聽父親離開房間就馬上一骨碌翻身下床,撲到書桌之前拿起《笑傲江湖》,然後站在窗戶旁邊,借著熹微的晨光來看,當真可以用如饑似渴來形容。我飛快地看,時間也在飛快地流逝,很快就能聽到父親做好瞭早餐在叫喚,隻好依依不舍地把書放回桌子上,裝出朦朧初醒的樣子去洗漱吃早餐。
因為我是在父親已經看瞭一段時間之後才開始,所以雖然我看書的速度比他快多瞭,但還是趕不及看完父親就把書還瞭。那一段時間的嗒然若喪的心情,簡直就跟失戀沒兩樣!幸好“失戀”沒多久,我發現父親又拿回一本封面一樣的《笑傲江湖》,悄悄一翻,原來是第二冊!我高興得心花怒放。更心花怒放的是,當我翻到封底一看,發現這套書竟然有五冊之多!(《笑傲江湖》本來是四十章,通常分四冊,但那個是名義為“內部參考”的盜版書,是分成五冊的。)想到這麼好看的小說有五本之多,當時那個小小的我就開心得夢裡都要笑出來。
那些日子裡,我就是這樣清晨一大早就爬起來悄悄看小說,到瞭學校就向最要好的朋友復述那天看到的精彩內容,分享著這個開心的小秘密。小學六年級畢業班,就是在這樣夢幻般的日子裡度過瞭。終於,再長的小說都有看完的一天,看著任盈盈心滿意足地與令狐沖與子攜手,我的心頭也湧起萬般滋味。
然而,更大的震撼是看完“後記”之後。原來,在如此曲折離奇的情節之後,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如此深邃的主題!這是我第一次看小說猛然醒悟到看熱鬧與看門道的不同。也因此,我一直稱金庸的小說是金庸小說,而不是武俠小說。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某天,有朋友在網上呼我,問我正在做什麼。我回答說:“正在看網上電子版的《資治通鑒》。”他大吃一驚,大概是覺得現在還有人在網上看文言文,而且是枯燥的史書而不是有趣味性的小說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我卻恰恰覺得網絡這現代科技與《資治通鑒》這樣的古籍一拍即合、相得益彰。我在瀏覽器的收藏夾裡收藏瞭一個排版得很好、看起來很舒服的《資治通鑒》的電子版,閑暇之時就打開來,隨便點進一卷看上幾段,方便得很詩意,詩意得很方便。
喜歡《資治通鑒》,首先就是喜歡它的文字。金庸就曾盛贊它的文字“簡潔直白”,說很羨慕這種文字的境界,然後謙虛地說可惜他還做不到。魯迅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這大概就給中國史書定下瞭一個典范。《史記》的成書時間較早,對我們這種不是文史專業的人來說,那種程度的文言文看起來有些吃力,但《資治通鑒》卻是隻要在中學的語文課堂上好好學習過就能應付的,那流暢自然、富有節奏感的文筆看著看著總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想要開口朗讀起來的沖動。
其次是喜歡它的故事。其實我是把歷史當小說來看的,越看《資治通鑒》就越忍不住想贊美一句:歷史真是最偉大的作傢!因為它從來不為討好讀者而生硬地編造劇情,裡面的人性是最真實最自然的。——這話其實算是廢話,因為是歷史,當然是真的,不會是假的。相對於人編的小說,史書有太多蕪雜的瑣碎記載,把主線遮蔽得有些模糊不清。然而細節有細節的精妙之處,因為雖然撰寫史書的史官難免也受到某些思維導向的影響而有意無意地隱此揚彼,但所謂“細節之中有魔鬼”,某個歷史人物的性格會在一些細節之中若隱若現。尤其當這性格其實不同於史官以濃墨重彩著力塗抹出來的印象時,是非常有趣且引人遐思的。掩卷——好吧,因為看的是網上的電子版,其實不可能有掩卷這個動作——細細思量,揣測著歷史中那個人的真實性格,就跟看推理小說時絞盡腦汁地破案一樣有同等的樂趣。而更有趣的,是答案並不會被小說的作者所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