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力的邊界在哪裡?

2016-08-09 22:08:42

每個人都對小野二郎充滿瞭尊敬,他的學徒、他的供貨商、他的合作者,甚至是他的客人——據說,很多人在他面前用餐會覺得緊張。

精益求精,紮根在一個哪怕再微不足道的行業裡,一直重復同樣的事情以求精進,這考驗的不僅僅是耐力,更是心性。

一個朋友,先後換瞭三五個工作,但沒有一個能堅持做下去。每次都是信心滿滿地開始,但新鮮勁兒一過,她就覺得“不過如此”,很快便心生倦怠。那次我們聊天,她忽然意識到這麼多年其實隻是在原地打轉,當初卡住自己的地方——如何持久專註地做事,在不斷重復中尋求發展——至今沒有任何突破。

你知道的,她就是傳說中那種擅於“挖坑”的選手,遍地開花,卻始終無法將精力聚集在一處,打出一口深井來。這種時間軸線上的局限性,同樣是一個人能力的邊界。

■什麼決定著你最終的高度

很多時候,能力的提高並不是靠“鐵杵磨成針”式的死磕,而是得益於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的改變。

咖啡館裡,鄰桌在討論各自的攝影作品。“你最近的作品畫面飽滿瞭,能感覺到你經過瞭生活的歷練,這段時間的狀態不一樣瞭。”一個看上去很像大咖的人說。我不知道他們所說的歷練到底是什麼,但我明白大咖的意思:你是幾斤幾兩的人,就會做出幾斤幾兩的事。

一個人的狀態如何,是個看似虛無縹緲的東西。它不會幫助你在最短時間內找到理想工作,其價值也無法體現在每個月的工資卡中,但是,在你職業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不斷接近成功的關鍵時刻,它卻很可能是頭頂上的那塊天花板,決定著你最終的高度。

中學時的一堂英語課讓我至今難忘。一個美國老頭兒走進教室,拋出一個看上去大而無當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學習英語?

答案五花八門。有人說為瞭考高分,有人說將來能找個好工作,有人說可以更好地瞭解世界,有人說希望和更多的人交流……

美國老頭兒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一行字:to be a better person。他告訴我們,學習的目的不在於那些外在的東西,隻是為瞭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這句話讓我銘記在心。這些年我也逐漸體會到,隻有把註意力集中在事情本身,心無旁騖,才最有可能接近成功。

一個朋友忙於創業,不惜砸進去一套房子,但輾轉瞭四五年仍然沒有起色。他是個有想法也有魄力的人,吃得瞭苦,才華也足夠,問題是他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他太想掙錢瞭,這段時間覺得醫藥行業有利可圖就一頭紮進去,過幾天發現互聯網行業能掙到“快錢”,又義無反顧地從零開始。他開過網店,做過手機APP,開發過第三方咨詢平臺,甚至嘗試過創立自己的快速消費品品牌,至今仍然沒能找到一個可以堅持下去的方式。

還有我的閨蜜,她是個很看重外界評價的人。每次我們聊天時,她都會抱怨自己的工作是多麼枯燥無趣,然後話鋒一轉:“我是我們組裡業績最好的!”她周而復始地上班下班,做一份自己並不是那麼喜歡的工作,支持她堅持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來自別人的誇獎——“領導驚呆瞭”、“同事們都服瞭”、“客戶特別喜歡我”、“這件事除我之外誰都做不瞭”。

但我知道,她過得並不快樂,尤其是當外界的評價不足以抵消她付出的辛苦時,難免會覺得委屈。

如果換個思路呢?不是為瞭掙錢,不是為瞭得到別人的好評,而是找到自己的樂趣和專長所在,集中精力把它做好?可能也會有坎坷,但至少這個過程是快樂的。

更何況,保持一種專註而積極的姿態,不斷調試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心理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擴大自己能力的疆域,各種機會就會源源不斷地找上門來。至於別人怎麼說,也就不那麼重要瞭。

(文章來自:中國青年報)

點評:能力的邊界絕不是自己一出道就給自己畫的圓,而是在實踐中通過不斷地挑戰未知探索出來的。那麼,這個邊界就不可能是個光滑的界線,更像是一個個觸角延伸在四方,不斷地吸取養分,從而作用於自己的核心能力之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