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力的邊界在哪裡?

2016-08-09 22:08:42

文/方奕晗

勇於嘗試並懂得適時退回到自己最合適的位置,這不是懦弱的表現。相反,承認自己的局限,在個人的局限性中有效地燃燒,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在個人的局限性中有效燃燒

作傢村上春樹通過跑步的方式探索自己的邊界。在跑瞭55公裡並成功突破身體極限之後,他說,有一種類似成就感的東西,偶然想起來似的湧上心頭。這是一種個人的喜悅——自己體內仍然有那種力量,能主動地迎擊風險,並且戰勝它。這種安心感,也許比喜悅更為強烈。

不斷拓展自己的疆域,試著瞭解一些看似無用的東西,說不定什麼時候,這些積累就會在關鍵時刻給你提供一個新的可能性。

學養、見識、品性、視野,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做事的方式,甚至直接關系到成敗。隻有在最大程度上拓寬自己的眼界,才能更準確地找準位置,從容不迫地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獲得成功。

一個從事專利認證工作的老同學,這些年事業發展得順風順水。在工作瞭10年之後,她重返校園,去旁聽一些有關民商法和稅務的課程。這些相關領域的東西和她的職業發展並沒有什麼直接關系,但她說,這個過程可以幫助自己從更宏觀的層面、通過更多的角度來理解這份工作,受益匪淺。

“也許有更大的彩蛋在後面,誰知道呢?”

還有一種自我突破,是去嘗試新的角色。在職場上,我們或多或少都見過這樣的人,當他在自己的工作領域裡獲得一定的認可之後,便會不由自主地追求“不一樣的成功”。

演員當久瞭,難免想做做導演。在順境裡,誰都有更高的心氣兒,這是人之常情。但問題是,優秀廚師不一定能成為好的大堂經理,金牌程序員和客戶溝通起來沒準會語無倫次,走上管理崗位的銷售冠軍在團隊建設問題上很可能手足無措。人人都想在新的舞臺上獲得更大的成功,這種勇氣和進取心彌足珍貴。不過,在進行自我突破時切忌膨脹,要看清自己的局限:我是誰,什麼才是我擅長的,我能力的邊界在哪裡。

有些路,你不往前多走幾步就永遠不會發現它是歧途。在勇敢的嘗試之後,懂得適時退回到自己最恰當的位置,這不是懦弱的表現。相反,承認自己的局限,在個人的局限性中有效地燃燒,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我的一位老師,在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之後,被推上瞭領導崗位。3個月的適應期之後,他發現自己完全無法勝任這個新的角色。他說自己充其量是個專業研究方面的帶頭人,至於管理者所需要的決策力、領導力、溝通力甚至是不斷妥協的能力,並非自己的長項。很快,他作瞭個讓我們大傢感到意外的決定:辭去領導職務,轉回頭去專心做學問。也正是因為這個決定,我更加尊敬他。

■窮盡一生磨練技能

除瞭廣度之外,探索能力的邊界也體現在做事的深度上。

男子一百米普通人可以跑13秒,中國一級運動員可以跑進11秒,進入10秒就是世界級的運動員,世界紀錄是飛人博爾特的9秒58。

從這個分佈你會發現一件事情,普通到優秀差15%左右,普通到頂尖差25%左右,普通到最好也不差不到30%。所以喬佈斯說過最好的A級人才比普通人才好的也不過是20%到30%。但這個差距是天與地的差距。

換到我們自己身上,一件事情要做到極致的好,首先是指對於我們自身的水平不斷的提升,另一方面意味著我們要試圖比平均水平高20%甚至30%。

比如以我們用得最多的PPT為例,一般水平可能是能做出一個清楚的PPT,但你一定會發現你們公司裡做的最好的那個朋友他有些你做的沒有的感覺,看起來更舒服也更能打動人。再上網看看PPT達人們的作品或是各種比賽的獲獎作品,或是喬佈斯等商業大佬們在演示時的水平,你就自然明確瞭自己的水平,你的方向是什麼。其實任何事情以這個角度看都能找到座標,首先看公司或你認識的人,然後看地區、全國或網絡上,最後再放眼世界眼光去看。這樣你就做瞭一件事情,將極致的好有瞭一個參照系,也有瞭一個明確的目標。

持久專註地做一件事,在細微之處追求極致,這就是所謂的職業精神。

小野二郎做壽司時會到市場上選擇最好的鮪魚和大米,反復拿捏魚片的薄厚和捏飯團時手指的力度;他會斟酌壽司的上菜順序和溫度,力求達到“交響樂般的巔峰體驗”;他會調整每個座位間的距離,一一擺好餐具;他甚至會照顧到極少數左撇子客人,把壽司擺在餐盤中靠近左邊的位置。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