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13:40
沒想到,兩天之後,老師給所有傢長發瞭一條信息:接到老師的短信通知,不需要回復的不必回復,需要回復的會特殊說明。
接到短信突然一愣,緩過神來再讀每天必到的短信,發現老師的短信雖然多以“傢長好”開頭,以“謝謝合作”結尾,但是通篇看下來基本都是各種命令,比如,“明天必須帶……”“今天有孩子本上沒有傢長簽字,請註意”等。
我知道瞭這是一個隻有“下達”沒有“上傳”的渠道,老師們似乎已經習慣瞭沒有“商討”隻有“服從”的方式。
老師跟傢長的溝通尚且如此,對孩子會不同嗎?
熱愛集體的“小紅旗”是傢長買的東西換來的
還有一個困惑,我用瞭6年讓孩子明白禮物不是做事的動因,所以,我盡量不把獲得禮物作為讓孩子做事的交換條件。
但是,這些天女兒已經用“小貼畫”成功地換回瞭兩塊橡皮,又用幾張印著圖案的小紙片換回瞭一塊棒棒糖,她還在一個小本子上積攢著另外一堆“小貼畫”,據說攢夠瞭10個就能換回更大的禮物。為瞭讓孩子自己在班級墻上“熱愛集體”一欄中插上更多的“小紅旗”,我們給班裡買瞭綠色植物、餐巾紙,送去瞭美化墻壁的墻貼、參與本該由學生自己參與的班徽設計……
與現代教育觀尖銳對立的教育方法在我女兒入學後都在硬生生地發生著。
再過6年,這所名牌小學能還給我一個充滿創造性的孩子嗎?
這些年社會輿論不是一直在討論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嗎?可是你去小學裡聽聽課就能發現:下課會有人喊,都去喝水上廁所瞭,大傢聽令而出;上課都把小手交叉放在課桌上;回答問題都把手舉得一樣高;打開書包所有孩子的書皮都一模一樣;所有的鉛筆都是2H的,連筆尖都要一樣的粗細;連書皮上的名字都要一種式樣寫在同一方位……
如此的整齊劃一,6年後,我的女兒怎麼可能不像流水線上的產品?!
我一直堅信一位教育傢的名言: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我們頭腦裡的東西強勢地倒給孩子,而是喚醒他的靈魂,激發他體內巨大的創造力。
我已經用6年盡力把我身邊這個孩子當成一個比我小一號的人,瞭解她的內心,同時也讓她體會我的內心。現在我懷著滿腔熱情把這樣一個小小的孩子送到瞭學校,我期望學校能比我做得更好,讓這麼一個小小的孩子沿著她特有的生命軌跡長大、長高。
再過一個6年,我會收獲一個怎麼樣的孩子?
現在,我有些恐懼瞭。
來源:中國青年報
點評:這些問題是現實存在一時又無可避免的,傢長的任務就是除開清楚這種教育模式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限度地保持孩子的個性發展,讓孩子即能在大環境之中健康地成長又能將自己的個性持續下去。歸結到最後就是你如何去信任自己的孩子。關於教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克裡希那穆提所說的教育前提:“惟有當我們瞭解瞭人生的深刻意義,這時才會有真正的教育。然而要瞭解人生,則心靈必須明智地將自己從滋生恐懼與附和順從的要求報償的欲望中解脫。如果我們把孩子視為私人的財產,如果將他們視為我們卑微自我的延續,或實現我們野心的工具,則我們建造的是一個沒有愛,卻有追逐自我利益的環境和社會結構。”正確的教育所關心的是個人的自由,惟有個人的自由,才能帶來與整體、人群的真正合作。然而,這種自由並非借著追逐自己的擴展和成功而能獲得。自由起於自我認識,也就是當心靈超越瞭因渴望自我安全而制造出來的種種障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