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06:05
文/萬濤
職業生涯間斷之後,我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到底是賺錢重要還是生活重要,說的更玄乎更高大上點兒,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年輕的時候透支體力、精力拼命工作努力賺錢好像是這個社會更容易被接受的主流,老師跟我們說,你們就應該拼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能找個好工作;參加工作瞭,領導跟我們說,你們這個年齡就應該拼命工作,不怕加班,辛苦就對瞭;工作幾年後,發現快幹成工作狂瞭,該有的職位有瞭,該有的收入也上去瞭,卻總覺著生活中缺瞭點兒什麼;再後來年齡大瞭,父母跟我們說,找個合適的人結婚吧,一個人晃蕩也不是個事兒瞭;再後來孩子出生瞭,歷史重演瞭……
人都說“一個人成熟的標致就是學會瞭克制”,沒錯,人越長大脾氣越來越小,越長大欲望越來越少,越長大越來越現實,越長大城府越來越深,越長大越來越知道放長線釣大魚,犧牲短期成就長遠。
“每個成功的人背後都有一段苦逼的歲月”,於是大傢都按照成功人教授的辦法,忍受著當下的苦逼,幻想著未來的成功,我現在不能玩兒,我要學習;我現在不能出去旅行,我要好好工作;我現在不能換工作,我要考慮到我的傢庭;我現在要努力賺錢,我要等到賺夠瞭錢好好享受生活等等。
有時候想想,為瞭練成天下第一的武功,享受天下無敵的快感,揮刀自宮斬斷瞭欲望到底值不值得。
這段時間在傢生活,接觸瞭很多社會底層的人(非上班族),瞭解瞭他們的生活狀態我得出瞭這樣一個結論:上班族在經濟上才是社會最底層的人,而這些底層個體戶們在精神上坐穩瞭最底層的交椅。
賣菜的老鄉
每天批菜到菜市場零售,每個品種一天平均下來能凈賺20元,一天至少批20個品種,月薪輕松過萬,註意有人肯定會說瞭,那還得扣除什麼攤位租金、管理費雜七雜八之類的,我可以保證,她交的全部費用絕對比咱們上班工資扣稅交的要少,而且少的多。
賣公婆餅的異鄉人
租瞭個小門頭,油炸公婆餅,其實就是普通的餅抹瞭點兒肉末,一個賣2塊錢,平均一天至少賣200個,趕上周末人多賣的更多,按照對半賺來計算,一個月也是大幾千塊。
賣豬肉的江西老表
菜場固定攤位,生意不好的時候能賣一頭半豬,按220斤計算(一頭豬正常體重在220-280斤之間,按少瞭算),進價10塊,賣價12塊(排骨、肉等平均下來算),月收入差不多能趕上個牛逼公司總監瞭。
賣紗的大哥
最後說說我最熟悉的大哥,零售賣紗,生意的邏輯很簡單,就是紗廠不願意接的小活兒接下來瞭,紗廠按噸賣紗,我們按坨賣,扣除所有開支過後,年凈收入能抵得過一個副總,註意說的是凈收入(副總除去開支、各種扣稅之後的收入)。
舉瞭這麼多例子,賺錢好像顯得非常容易,幹什麼都比打工強,沒錯,從結果上說確實如此。
我再說說過程吧,就說說我前段時間在門店幫忙時的狀態。
早上5點:卡車到貨,我媽起來接貨;
早上7點:我起床,洗漱之後幫著我媽騰包,也就是把一包包紗一個一個騰出來,然後用打標機打上固定的顏色編碼,我媽還得對比紗的顏色,判斷是否有染錯,染錯的重新裝包再退回去重新染,完事兒後趕緊吃早飯;
早上9點-中午11點或12點:第一撥客戶上門高峰,幫著找顏色,給紗上油,甩紗,裝包,記賬;
中午12點-2點:部分外地客戶發貨,註意,我哥騎電瓶車一次駝四包紗,跑到不同的地點找不同的物流發貨,抽空吃午飯,不忙做飯忙就在外面買;
下午2點-4點:當天來的白紗、黑紗、大紅色紗,集中上油集中甩幹,我主要幫著撿、裝包、封口,過程中隻要有客戶上門就得暫停,先接待客戶;
下午4點-6點:貨架整理,像拼積木一樣,把該收到一塊的紗收到一塊,空出來的位置把當天未賣完的雜色紗上架子;
晚上6點-7點:外地客戶晚間發貨,本地客戶集中發貨,我哥重復中午的動作,我主要負責封包、買菜、擇菜、洗菜等後勤工作;
晚上8點:正常情況晚上8點能吃上晚飯,忙起來就沒點兒瞭。
然後,就沒有然後瞭。
反正忙完一天的活兒下來,我是什麼都不願意想什麼都不願意動瞭,我現在也終於能理解,幹體力活兒的人為什麼不願意動腦筋瞭,不是不願意,是真的力不從心,上班族的我們是很難體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