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閱讀與閱讀並非一回事

2016-08-12 23:10:18

文/魏武揮

近日,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國民在數字閱讀這個維度上的比例有所上升,從2011年的38.6%小幅增加到2012年的40.3%,而電子書閱讀,更是有比較可觀的增幅,從2011年的人均1.42本到2012年的2.35本。另外一個消息是,搜狐移動設備上的新聞客戶端,累計下載安裝量已經破億。這些信息似乎都顯示著,移動閱讀的時代,正在到來。

移動閱讀的好處很多,比如說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再比如說因為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收藏分享變得很方便。一個與收藏分享有關的應用“印象筆記”,據說下載量也已經突破300萬,看來人們的確有這方面的需求。

但是,我總覺得,一說到閱讀,似乎人們總有不同的想象。看一篇八卦帖子的是閱讀,正襟危坐看本嚴肅書籍的,也是閱讀。然而,這兩種閱讀,全然不同。

媒介環境學一脈學者們的考據是,閱讀催生瞭個人主義,個人主義催生瞭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則催生瞭今天的主流文明。這種考據是否正確可以討論,但它的出發點在於:閱讀與口語時代的聊天不同,它是個人行為:關起門來讀書。在想象中,這也是很風雅的行為。作者在寫作的時候,會和自己對話,力求作品完美;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也會和自己對話,思考作品想表達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讀者與作者用一種不可言狀的方式在對話。這些,都是內省的事,突出的是個體,容易誕生個人主義情結。

但到瞭數字時代後,閱讀已經越來越不像個人的行為。如果說收藏這件事還屬於內省的話,分享就全然不同。分享是很“集體”的,也是充滿著作秀成分的:看,我看的東西都是這類的。就我個人觀察的經驗來看,很多分享者其實壓根沒心思閱讀其所分享的那篇長長的文章。註意,他們不是在分享閱後心得,而是分享閱讀物本身。

分享行為,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瞭一種“遊戲”——麥格尼格爾在她的《遊戲改變世界》一書中說,優秀的遊戲都有一個反饋系統。閱讀這件內省的事本來是缺少反饋的,外部很難給到你一個什麼刺激來繼續鼓勵你閱讀。但分享之後,卻有瞭反饋,比如說,對這種分享叫一聲好。這種反饋加快瞭人們分享的動力——註意,不是閱讀的動力。你來我往之下,閱讀已經完全不是個人主義的行為,而成為瞭一種小圈子式的集體主義行為。

移動閱讀是在利用碎片化時間,反過來,碎片化時間也不可能讓你有很深入的閱讀,更何況相當多的閱讀發生在嘈雜的環境中(比如地鐵裡),它缺乏自省的情境。都是閱讀,但移動閱讀顯然更為短平快一些。

至於說到電子書,我們當然不能否認有些電子書也是嚴肅書籍,但有些的確不是。比如動輒百萬字乃至於有到上千萬字的網絡小說。以起點中文為核心的盛大文學,擁有大量的電子書閱讀者,但我卻以為,這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閱讀。

以修仙類小說為例,閱讀這類小說非常像旁觀一個人來打角色扮演類遊戲:修煉升級、打出寶物、經常有些所謂大BOSS的關底。這時候的閱讀,和打遊戲是無異的。而一位行內的人則認為,起點的電子書非常像是在聽評書,章節之處,伏有大量的讓你要看下一回的所謂“鉤子”。不過,通常意義上,這類鉤子其實和正文沒什麼關系。比如說,兩位大俠正在酒館裡聊天,聊到深處,突然樓梯上傳來一陣腳步聲,卻也不知誰。這個作為某章結束,十分吊人胃口。下一章開始,原來是個小二,跑上來問要不要加水。

古語曰“開卷有益”,這個卷其實是有些特指的。閱讀這件事,作為一個概念內涵極廣。一個調查所顯示出來的某種上升,不能立刻就判斷說國民素養又提高瞭。短平快的閱讀,與深度閱讀,有著根本上的區別。圖書閱讀率上升,和社會文明進步之間,不是那麼簡單的因果關系。移動閱讀,和我們通常意味上的閱讀,並非一回事。

原文地址:http://tech.ifeng.com/internet/detail_2013_05/04/24932829_0.shtml

讀後記:閱讀通常是有指向性的,網絡時代的閱讀基於興趣或是打發碎片時間,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無效閱讀。如果閱讀沒有讓你可以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與自己和平相處,這個閱讀的意義也不大瞭。我還是堅定的紙質閱讀者,老派但還是願意繼續堅持。因為閱讀的時候我願意圈註和寫下自己的細微末節的感想和感悟。如果誰的電子書可以這樣,我也願意試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