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13:21
文/Esor Huang(電腦玩物站長)
寫成文章放到網上與其他人接觸溝通後,基本上這篇文章某部份的解釋權也已經不在自己手上,讀者難免誤讀,但作者有時候也不一定是有明確不可變的思想,於是在這樣反復來往的誤讀中,有時候新的創意與思考反而會產生。我一直深信這一點。
不過,今天我想犯一個作者大忌,回過頭來自己解釋自己。在各式各樣別人附加在我身上的「定義」中,有一種詮釋其實和我心中所想南轅北轍,這個解讀就是:「你真是一個依靠數字工具的人。」
但其實我心中真正的想法是: 「我認為我們不能依靠任何數字、網絡工具」,或者說,不是我(們)依靠數字工具,而是「數字工具依靠我(們)」 。是我們賦予這些工具靈魂,讓他們成為實用,沒有我(們),這些數字工具完全沒有意義,但沒有這些(某些)工具,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完成事情的方法。
一、自己的方法,才靠得住
是的,重點是那樣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是否被建立起來,如果說我依靠什麼,那麼我依靠的應該是 背後那一套自己慢慢磨練出來的 「做事情的流程 」、「面對事物的態度 」和「執行任務的方法 」,而非任何一個特定的工具。
方法,是自己的,所以靠得住,隻要我還在,隻要我還在動腦思考,那麼我相信自己的方法永遠都是自己最好的依靠。而那些網絡、數字工具?對不起,我不能依靠你。
就好像餐廳的大廚有一把傳世的名刀,讓他做菜更利落,但是如果有一天名刀壞掉瞭,難道這位大廚就從此做不出好菜瞭嗎?當然不是,大廚最重要的是他有自己做菜的哲學、口味的藝術、料理的方法,刀壞瞭,換把適合的刀,一定還是有好菜可以上桌。
二、有瞭方法,換工具就很簡單
所以,我們不能奢望數字、網絡或任何工具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真正解決問題的永遠是我們的方法,是我們自己。
因此像是我個人「愛用」的 Evernote ,我常常建議大傢可以嘗試把所有數據放入 Evernote 做一個項目統整,這樣最有效率(兩張圖解釋Evernote的完全記憶與項目管理筆記方法)。有朋友可能因此解讀:「哇!你好依賴 Evernote。」不,其實我依賴的是「把所有數據統整的項目管理方法」。
今天換到另外一個可以做數據統整的軟件,我還是一樣的方法。
有瞭方法,我們要做的就隻是「找到適合自己方法」的工具而已。 就像大廚在做菜前總是已經有一套完美的料理計劃,所以他們可以輕松挑出好食材並做出好菜,但其實大廚也不是去找出什麼隱藏的夢幻食材,很多時候用得也隻是我們一般市場看得到的東西,隻是大廚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可以挑到和自己的菜單完美搭配的素材。
工具就像這些食材,很多時候他們是中性的,好壞其實來自於我們怎麼使用它的方法。這個工具對你壞,或許對我好,但要怎麼知道對自己好的工具是什麼?隻有先建立「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一旦有瞭方法的大廚,難道換個食材就做不出好菜嗎?
三、建立流程,獲得效率,規避風險
很多人問說:「 Evernote CEO 說他們要做百年企業,這是不是代表這個筆記服務很值得依靠?」我其實從來不會把這句話當真,我的意思是,或許 Evernote 有那個志向,但一傢公司要做百年有那麼容易嗎? Evernote 最近的偶像 Nike 都還做不到 50 年呢!
我並非是會被這些志願感動的人,我隻是挑一個適合自己方法的工具。
所以,我使用任何工具時從來不會覺得「我會永遠使用這個工具」, 相對的,我會去思考的是一套可以更長久、不斷修正的工作流程 ,然後隨時選擇當下適合這個流程的工具,並且保留替換的彈性即可。
當我說「雲端可以幫我長久保存數據」時,我思考的不是依賴某個雲端工具「永遠」幫我儲存某些數據,而是整個雲端世界這個新方法、新流程。
把工作的數據雲端化,可以方便攜帶,可以在即使小小一臺手機上隨時使用,並且自己不用做太復雜、太花時間的備份,而可以有一個自動化的流程來幫數據做好儲存、整理、使用與救援。這是我的方法,在這個方法上我可以獲得最大的工作效率。
於是我自己選擇像是Evernote、Google相簿、Dropbox 這些「工具」來加入我的流程。如果有一天這些工具不能用瞭呢?那就換個工具吧!因為在這個雲端的流程裡,數據反而更容易轉移,即使像是 Evernote 都一樣有儲存完整筆記在本機、可以轉 HTML,而且如果有天有更好的筆記服務出現,那這個筆記服務多半會推出「把 Evernote 筆記轉入 XXX 」的功能幫我們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