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23:06
文/關中人
人同時生活在一大一小兩個世界裡,或者說生活在兩個身體裡。小世界即是自己的身體,可以帶走,僅供“自己”支配。大世界指是身體以外的整個宇宙,為萬物共同享有。在這兩個世界裡,能感知到且能影響和改變的東西叫“工具”,能感知到但不能改變東西就叫“命”。物質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叫做“性”。能盡性則知命,不能盡性就是不能知命。
“自己”和世界其實是一體的,但眾生卻將“自己”和世界分開,“自己”因世界而存在,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愚昧的自己不願接受某些對“自己”不利的變化,其實變化的就是自己,不接受又能怎樣?煩惱因此而生。
作為聰明智慧的人,對於這兩個世界的一切變化都能感知到。手被燙著瞭會痛,天下雨瞭立馬就能知到。有些變化需要累積到一定的量後才能感覺到,比如自己被“心”騙瞭,做錯瞭事,比如自己在變老,比如樹木的成長,再比如四季的更替等等。人和自然宇宙是分不開的,是一體的。因為宇宙間的任何變化最終都或多或少,時間或長或短地體現在人的改變上。
如果一個人將自己與宇宙隔離開來,那麼首先他犯瞭認知上的感念錯誤。在錯誤的感念下建立的一切認知和推理都如蓋在雲裡的城堡,虛幻不實。住在這樣的城堡裡的人怎能不擔心,不煩惱,害怕有朝一日失去這一切!“自己”哄騙自己一輩子,心永遠在遊蕩。
人在這個世上唯一能做的是:用好手中的工具,盡性知命。
人有兩個身體,一個是肉體,另一個是“天體”。
肉體裡面有五臟六腑,有頭有足,能說能動。天體有日月星水火風土,有天體運行,有一年四季,有萬物的新老更替。人少瞭任何一個身體都不存在。
腦袋是用來思考的,嘴巴用來吃飯的;銀河系裡包含著若幹太陽系,太陽系又包含著地球,地球是用來哺育生物的,其中當然也包括人類。總之,宇宙是人的另一個更大的身體,有些人隻註意到瞭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這個肉身,沒想到自己還有個更大的身體——天體,但沒想到不等於沒有,不管你是否承認,它都在那裡發揮作用,一旦離開它,“自己”將不復存在。
智慧的人愛這個世界如同愛自己身體,即使有個別人或個別事不盡人意,那也是你“身體”裡面長出的“芥子”,很快就會被除去。萬一“芥子”長大,危及瞭你的肉身生命,也能以平常心接受,因為即將消失的不過你“天體”身體裡面的一塊爛肉。天體裡的“你”仍然存在。不以“人”的形式,而是以“空”的形式融入宇宙。
點評:天下事怎能盡如人意?自古以來成大業的人,一半是天緣相湊,另一半是勉強遷就。人生在世,有可為之事,也有不可為之事。有可為之事,當盡力為之,這就是盡性;有不可為之事,當盡力從之,這就是知命。
所謂性,就是對可知的事物盡其所能去知道它;所謂命,就是對不可知事物隻好聽天安排。理解瞭這兩層意思,也就明白瞭人力和神力的界限,進而也就明白瞭自己的責任,以及所應采取的態度。
《易·系辭》中有雲:“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德,以崇德也。”這句話的大意是說,尺蟻蟲收縮身體,是為瞭爬行。龍蛇的冬眠,是為瞭求生。精通義理出神入化,是為瞭學以致用。
一般人之所以趕不上那些聖人,就在於聖人既可盡性又能知命。盡性,就像學習普通的道理,至於知命則一種極高的境界瞭。當盡性的時候,如果功力已經達到瞭十分,然而所得到的效果或者有相應的回報,或者沒有相應的回報。對此聖人則能淡然處之;好像知道這樣,又好像不知道這樣;好像很在意,又好像不太在意,這其中的滋味最難體會。
平常人之所以不能正確對待盡性與知命,就在於太在乎事情的結果。他們有意或無意會產生這樣的傾向,我流瞭多少汗就該有多少收獲,不然的話,就會悻悻然、憤憤然,牢騷滿腹、怨天尤人。他不知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個天就是命。但相信天並不等於放棄努力,得過且過,無所作為;而是要正確看待你的努力以及所產生的結果。因此,在盡性上,不妨盲目一些,在知命上,不妨透徹一些。
所以,盡性,就是盡力竭力;知命,就是淡泊達觀。順其自然,“盡性知命”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持有這樣的人生觀,就能既投身於現實社會生活中,又不被名利所束縛,在勤勉敬業中表現出一種恬淡,在處理事情之外,又具有一種豁達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