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就是講道理的地方

2016-08-13 16:29:51

一、傢是學會講道理的地方

文/南橋

常聽人說,傢不是講道理的地方。《醒世恒言》稱:“逆子頑妻,無藥可治。遇到這般潑婦,難道終日廝鬧不成?少不得鬧過幾次,奈何他不下,隻得詐瞎裝聾,含糊忍痛。”

這種“智慧”純屬糟粕。傢是公民訓練最重要的課堂。

傢不光是講理的地方。除瞭道理,尚需關心、理解、包容和愛。如果說“傢不是講道理的地方”,那就有點搗漿糊瞭。再到“傢裡是不講道理的地方”,就是胡攪蠻纏瞭。當然,道理怎麼講,誰來講,用什麼時機講,這裡大有學問也頗有趣味。

在傢這種安全的環境裡,都講不瞭道理,出瞭傢門,又如何在社會上講理?傢是公民訓練最有效也最必要的地方。我們在社會上如何為人處事,很多來自我們在傢的言行模式。傢裡的沖突,找不到妥協的辦法,在社會上解決矛盾,恐怕也是空談。在傢裡靠欺瞞過日子,到瞭社會上,也會遇事捂蓋子,不能直面現實。“大環境”裡的多少矛盾,哪一個不是傢庭小環境下問題的放大?

說傢不是講理的地方,是把自己放到瞭自己講不瞭理的處境上,這通常是女權機會主義者的自我貶低。論到利益,這些人跟你講男女平等寸步不讓。說起道理,她便扮作弱者,要你包容忍讓。不過,含糊忍痛不是辦法。忍得一時的毛病,最終還得冒出來,甚至一次次冒出來,不如不畏艱難,把問題擺在桌面,從容面對。

一個傢庭,就好比是一個木桶,生活的水準,最終會降到最不講理的人的水平。如果雙方不攜手共同成長,而靠蠻不講理達成的和諧,是無奈的“含糊忍痛”。它所造成的問題,最終會超過它所解決的問題。道理讓位,則粗暴橫行,傢庭不再是溫馨的港灣。刁蠻與粗暴,都會讓關系出現裂縫,一方或者兩方會去找別的精神慰籍。蒼蠅不盯無縫的蛋,他人乘虛而入。

如果有瞭孩子,這樣的環境,讓孩子看見大人的世界,不是誰有道理誰勝,而是誰嘴大誰勝,誰嗓門高誰勝,誰刁蠻誰勝,這對於孩子,又是什麼樣的教育?

二、傢有賢妻男人不遭橫事

文/易水寒

有個男人在大街上跟人吵架動刀子,被抓進監獄後,妻子拉著橫幅四處上訪。有人說這是個好老婆,為瞭老公敢上前線。也有人提出瞭小小的質疑:俗話說“傢有賢妻男人不遭橫事”,與其事後又哭又鬧地找人講道理,不如平時多勸勸老公多忍多讓。老婆是幹什麼的?是壓事而不是鬧事的。你平時不未雨綢繆,遇上事又顯得多勇敢似的。做妻子的,還真不需要多勇敢。賢惠比勇敢重要。

這個質疑有點刺耳,但想想也不是沒道理。作為一個賢惠的妻子,平時應該多跟丈夫念叨不要酒駕,不要闖紅燈,不要貪小便宜,不要過於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尤其不要跟人鬥狠、凡事讓三分。某種意義上講,男人結婚之前還不算個完整的人,父母教育他,學校教育他,社會影響他,他的人生觀世界觀似乎已形成,但妻子對丈夫的影響被忽略瞭。妻子的說教,也是傢教的一部分。妻子和丈夫天天在一起,耳鬢廝磨,卿卿我我,說的話做的事丈夫更能接受。為什麼從古至今人們常常強調吹枕旁風呢?皆因枕旁風有效,立竿見影。當然,若男人愛自己的妻子和子女,主觀上就更願意接受這些觀念和原則。這種後天性格一旦塑造,將會非常堅定。“傢有賢妻男人不遭橫事”有時也被說成“傢有賢妻男人不做橫事”,二者其實可以通用,不做橫事自然不會遭遇橫事,平時總耍橫,時間長瞭,豈能不遭橫事?

賢妻的另一個功能是將橫事扼殺在搖籃裡而不是任其壯大擴展。見到壞事要發生,要及時勸住,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瞭。一個同事說,他和妻子一起去逛菜市場,向一個賣魚的打聽價格。賣魚的發音不清晰,同事聽不清,多問瞭幾句。賣魚的突然發飆:“鄉巴佬,買不買得起?”同事也生氣瞭,回道:“買得起怎樣,買不起怎樣?”“買不起就不要瞎問,鄉巴佬!”同事說他腦子一熱,當時要跟對方動手,但是他老婆攔住他,連連向賣魚的陪不是,然後拽著他迅速走瞭。後來他老婆說:“賣魚的手裡拿著刀,隨時都能飛過來,真要動起手來,吃虧的還不是咱們?再說,你怎麼也算個讀書人,收入比人傢高,地位比人傢高,跟一個市井小民較什麼真?吵架吵贏瞭打架打贏瞭都不算光彩事。雖然是他挑釁,但這個社會不公平的事太多,我們搞不過惡人,就得躲著惡人,行不?”同事說,這樣的事兒發生過一兩次,他敬畏之心加重,不再那麼愛動氣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