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新聞體」和「倒三角體」

2016-08-13 16:38:11

德魯伊推薦,來自知乎-馬伯庸。

問:什麼叫做新聞寫作中的「華爾街新聞體」和「倒三角體」?

答:

如樓內其他人所說,題主搞混瞭。華爾街新聞體是華爾街新聞體,倒三角體是倒三角體,也叫倒金字塔體。

華爾街新聞體的寫作原則是“由小及大”、“窺葉知秋”,結構上,開頭從非常個人的視角切入,再從這個小細節推展開來,逐漸論及全局,最後還要勾連回開頭,一般用於深度報道。這種寫法更顯人情味。倒金字塔體則正好相反,講究”言簡意賅“、”由重及輕“,開頭說最核心的新聞點,然後說次重要的新聞點,然後是支持核心的材料和證據,最後是補充性材料,敘述多,議論少,時效性強,一般用於突發報道。

倒金字塔體最早出現於南北戰爭時候,戰地記者們為瞭搶先發回報道,用這種方式一段一段在電報局裡拍發,先發核心信息,再慢慢把事情說清楚(順便說一句,有的記者為瞭不讓別人搶到頭條,發完正經報道以後,還會繼續拍發一些大部頭的東西比如聖經來擠占電報機,讓競爭對手發不出去。《神秘島》裡的吉丁史佩萊就幹過這種事。)真正把這個體系發揚光大的契機,是林肯遇刺,美聯社最先發瞭一條新聞:今晚總統在劇場遇刺,身受重傷,一共才12個單詞。這個記錄後來在1945年被打破,還是美聯社的新聞:”羅斯福總統今日突逝“,6個單詞。

答案裡還有人提到新華體,這個和我們高中寫議論文的結構是類似的,開頭高屋建瓴,然後夾敘夾議,論點+論述+論據+名人名言+論述+論點,最後概括成數個排比句,進一步拔高主題。優點是磅礴大氣,蠱……呃,鼓舞人心,看完以後讓人熱血沸騰。缺點是容易膩。

關於寫作理論,其他答案說得很充分瞭,我來舉個具體例子吧。

鑒於當前的大好形勢,讓我來舉一個古代的例子好瞭:假如我們要寫一則鴻門宴的新聞報道,該怎麼寫呢?

倒金字塔體:

標題:劉邦出席宴會時險遭刺殺

(漢元年十二月,法通社灞上電)

劉邦在項羽舉辦的鴻門宴會上險遭刺殺,已返回灞上軍營。(開頭開宗明義,直接把新聞最核心的點出。)

此次宴會旨在解決項羽與劉邦關於關中占領問題的爭端。在宴會期間,項羽的堂弟項莊要求舞劍助興,借此靠近劉邦,但被及時阻止。(殺手身份、行刺手段以及結果,屬於次要新聞點)

刺殺事件發生後,劉邦很快離開席位,宣稱去上廁所,但他沒有再次出現在宴會場合,而是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經酈山、芷陽小道返回灞上軍營。(針對”返回軍營“做進一步解說,至此鴻門宴的核心新聞已經報道完整。)

據信,阻止項莊刺殺的人,是項羽的叔父項伯。他當時也同時起身舞劍,阻擋住瞭項莊。項莊被迫退後,但宴會並未因此而中斷。(針對刺殺一詞做詳細解釋,解釋為什麼是“險遭”。)

劉邦離開以後,他的幕僚張良向項羽和范增做出瞭解釋,聲明劉邦已經喝醉,並進獻瞭白璧一雙、玉鬥一雙表達歉意。(對劉邦如何離開鴻門的詳細解釋。至此,對核心新聞的細節補充也完整瞭。)

有宴會出席者指出,在此刺殺事件發生前,項羽的重要幕僚范增曾數次舉起自己的玉玦。在宴會結束後,他還用劍將張良進獻的玉鬥擊碎。(補充性材料。)

目前鴻門和灞上的軍隊沒有異動,但據信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已被處決。(事件發生後的後續動向,不分析,隻羅列事實。)

在刺殺事件發生後不久,劉邦的一名部屬樊噲曾闖入宴會現場,痛斥項羽。但項羽贊揚瞭樊噲的舉動,並賞賜他一塊生豬肉。樊噲未經烹煮即行食用。如果沒有他的出現,劉邦的事業恐怕會遭遇失敗。劉邦離開時,他也隨之護送離開。(對宴會細節的描述,但這條信息與核心信息關聯少,重要性比較低,所以放在後面說)

唯一仍留在現場的張良和項伯關系良好,曾經救過後者的性命,兩人來往十分密切。(這裡仍在羅列事實,但記者已經通過事實羅列在表達自己的觀點。)

華爾街日報體:

標題:鴻門宴,一次幾乎爆發的政治危機

(漢元年十二月,墨通社灞上電)

樊噲闖進鴻門宴會的時候,他的雙手緊握著短劍和盾牌,頭發直豎,眼角幾乎要裂開。守門的持戟衛士試圖要阻止他,但失敗瞭。這位年輕時在沛縣從事狗類屠宰業的的平民,此時正面對著天下最有權勢的貴族項羽,高聲發出嚴厲的指責。整個宴會現場鴉雀無聲。(開頭從小人物的視角切入,設置懸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