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3:06
作者: 輕身一笑
原文:誰培養的中國式邏輯?
困於菲律賓的中國遊客因取不出現金被趕出酒店,網上的評論一邊倒除瞭咒罵就是幸災樂禍。無疑,在某些人眼中再一次體現瞭中國式邏輯。我們聽慣瞭中國式離婚、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孩子、中國式堵車,所有這一切都來源於中國式邏輯。易中天總結過“中國式邏輯”的特點:一、問態度,不問事實。二,問動機,不問是非。三,問親疏,不問道理。有人通過實例詳細描述瞭中國式邏輯:
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叫邏輯,另一種叫“中國式邏輯”。此話在波音777墜機事件中再一次得到印證。
新聞:中國人在外國的飛機上遇難瞭。
邏輯:在哪兒發生的?
中國式邏輯:為什麼韓國的飛機上都是中國人?有內幕吧?
新聞:中國人在外國的飛機上遇難瞭。
邏輯:為什麼會發生?
中國式邏輯:活該,誰讓他們出國瞭,中國哪裡不好瞭?
新聞:中國人在外國的飛機上遇難瞭。
邏輯:哪些人遇難瞭?
中國式邏輯:他們出國的錢從哪兒來?官二代還是富二代?
新聞:中國人在外國的飛機上遇難瞭。
邏輯:安頓幸存者,開通綠色通道。
中國式邏輯:你不是有錢讓孩子出國嗎,你傢資產至少得在10萬以上吧?必須有這個保證才給傢屬辦出境手續。
新聞:中國人在外國的飛機上遇難瞭。
邏輯:嚴肅整頓航空公司的技術安檢與飛行員資質考核工作。
中國式邏輯:要嚴肅整頓國內夏令營市場。如果這幫孩子不參加這個夏令營就不會遇難瞭!
新聞:中國人在外國的飛機上遇難瞭。
邏輯:盡快聯系保險公司對遇難者和傷員進行理賠。
中國式邏輯:能出國的都是有錢人,死瞭活該,自找的。
新聞:中國人在外國的飛機上遇難瞭。
邏輯:要迅速組織專業救援,及時疏散幸存者。
中國式邏輯:譴責幸存者隻顧自己離開,沒有留在現場幫忙救援!
新聞:中國人在外國的飛機上遇難瞭。
邏輯:保護幸存者,繞開記者圍堵。
中國式邏輯:幸存者有義務接受各種曝光和騷擾,有義務告訴現場發生的一切事情經過與原由。
新聞:中國人在外國的飛機上遇難瞭。
邏輯:迅速聯系遇難者傢屬。
中國式邏輯:“傢屬”是假的吧?是想借遇難者炒作吧?
新聞:中國人在外國的飛機上遇難瞭。
邏輯:事故留給警方進一步調查和處理,確保幸存乘客恢復正常生活。
中國式邏輯:你怎麼還有心情繼續旅遊啊!同胞都死瞭,你還有臉到處去玩兒?你還是人嗎?!
如果中國式邏輯果真如此,當然很不好也要不得,但我們也不能責之於大眾,因為大眾的邏輯不是與生俱來的。哪個生來就會質疑遇難者是官二代還是富二代,哪個生來就會懷疑某個事件是不是炒作?我們若是躺在牛奶面包上或者喝著咖啡讀幾本外國書何至於此?我們不問是非問態度,因為我們必須考慮會不會站錯隊,隊伍站錯瞭挨批是小事,打入冷宮也不新鮮。我們不問道理問親屬,因為在某些人高喊法治社會時有些人還教育我們說我們是人情社會。這麼多年的掠奪,這麼多年的忽悠,這麼多年的欺瞞,這麼多年的灌輸,這麼些年的壓制,沒被折騰死的我們早已是百煉成鋼化成繞指柔瞭。
魯迅講過一個故事:一個農婦,一天清晨醒來,想到皇後娘娘是怎樣享福的,她想皇後娘娘一醒過來,一定就叫:大姐,拿一個柿餅來吃吃。現在我們剛剛明白原來皇後不吃柿餅,在做穩瞭奴隸的時代,以柿餅做佳肴的我們怎麼會不胡思亂想?怎麼能不胡侃亂罵?
點評:升華一下,引用一篇德魯伊推薦的文章——如何氣死文化人(原文)。
徐總這人跟我和楊叉帆混在一起最大的問題就是太有文化。
文化人有一個通好就是喝茶。
徐總就特別愛喝。
新辦公室裝修好之後置辦的第一件傢具就是一張古箏大小的木茶案。
以及全套青花瓷茶道用具。這套茶具招待的第一批客戶就是我和楊叉帆。
我跟楊叉帆落座之後。
徐總先拿出來一個長條小木盒。
打開。
抽出兩支熏香。
點上之後。
遞給楊叉帆。
示意他插在桌邊的香座上。楊叉帆小心接過。
輕輕地聞瞭一下。
徐總:好聞是吧。這是我從日本帶回來的白檀……
話沒說完。楊叉帆雙手捏香鄭重道:今天我們兄妹三人桃園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