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9:11
本故事已完結,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是看《心理學的故事——起源與演變》的一些小聯想,還不是很成熟。
點評:正常狀態下,男孩女孩在十幾歲之後就漸漸地解開瞭俄狄甫斯情結,而傾向於在同年人之中尋找情感寄托;倘若孩子到青春期之後,還有強烈的戀父戀母情緒,那麼,父母就應該開始反思自己的傢庭教育問題瞭。
附: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情結是弗洛伊德在做臆癥病人的時候發現,病人呈現出很多關於成年人在其兒童早期的沖突,一種普遍的強烈的情感和欲望。這個欲望與他的客體關系有很強烈的關系。1910年把俄狄浦斯情結做為神經癥的核心情節。
對同性父母的認同,從對抗過渡到不對抗,前提是在這個前沒有心靈的創傷,異性父母對其的壓制不是太過分。否則就是強烈的終生的對抗,或者是順從。如果父親很強硬但壓制不是很強烈,就會采取終生的奮鬥不息的對抗。
在孩子的整個心理發育來說,一定要經歷一定比例的挫敗。壓制強烈就會被打壓,自身發展不起來。不包容的原因是這個情結沒有徹底的處理好,比如,女性和媽媽的關系不好。男性和父親的情感很怪異,惡性競爭。
俄狄浦斯情結是真實存在的,但有此情結的隻能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母親憎恨女兒的青春美麗,父親嫉妒兒子的強壯有力,無助地覺得時代的更替正將他埋葬。但是,沒有哪個父母願意承認自己有嫉妒怨恨後代的願望,所以俄狄浦斯情結肯定是被投射到孩子身上的。
弗洛伊德對人類心理舉起鏡子,見到的是現實的鏡像——秘密的俄狄浦斯欲望潛藏的心靈,是父母的,而不是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