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9:18
如果能夠選擇一種既能增長見識又能練習英語的消遣方式,那麼毫無疑問地是,美劇對於我來說已遠非首選。其實,我早就發現瞭網易的一系列網上公開課程,隻是在當時心情浮躁,沒能深入瞭解。直到最近,一顆馬不停蹄、疲於奔命的心終於孤單寧靜下來的時候,這些睿智的思想、新穎的觀點又重新開始走進我的心靈。
接連兩天都在看TED的演講,內心深處真正激起瞭一圈圈漣漪 ,讓我受到瞭一些觸動,獲得瞭一些啟發。關於幸福,我們或許從來沒有去深度解讀它:什麼是幸福?如何獲得幸福?而一些專門研究“幸福”的研究者,會告知我們很多我們或許已經知道,卻從不曾說得出口的東西。這是因為我們所說出口的東西,有時並不能完全代表我們內心之所想,這當然是要排除那種詞不達意的某種病癥的情況,而是說我們的語言系統承擔的主體工作是翻譯,而不是復制,因此與原始的念頭有所出入在所難免。如不相信,你可以仔細回想,是否有時某個想法在大腦中活躍的時候,你還來不及表述它就已經轉瞬即逝瞭。這裡扯的有些遠瞭,需要明確的是,語言永遠是滯後於思想的。所以,專傢們所說的種種,雖然我們未必能說得出口,但是我們未必就不知道。
可以收斂一下自己的屌絲行徑瞭,雖然自己以前確實不知道這些,卻能扯這麼多來粉飾自己的無知,我都驚嘆於自己臉皮細胞的增殖速度瞭。 言歸正傳,我要說的是,幸福其實是可以合成的,通向幸福的道路也是有跡可循的。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幸福? 幸福其實是一種對客觀存在的主觀體驗,同樣一件事物,別人可能在接觸過之後無動於衷,但是你遇到之後就可以歡呼雀躍。為什麼?因為這件事物承載瞭你的個人認知和生活體驗,你能從中獲取共鳴或者勾起回憶。所以,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並不是你是否能夠幸福的充分條件,而你怎樣看待這個世界將會決定你的人生體驗是幸福還是痛苦。當然,世界的美好雖不是獲取幸福的充分條件,卻也不能成為我們可以任這個世界腐壞墮落的一個理由,也不能說我們就可以套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麻醉自己。假如生活欺騙瞭你,不要耽於悲傷、憤怒的情緒中,做些積極有益的事情來彌補改善,找些開心有趣的方式來開導自己。如果能用積極的方式來面對、改變世界,如果能用開放、樂觀的心態來迎接生活,你會發現,幸福其實一直相伴你左右。
這就不免要引出第二個問題: 如何獲得幸福?研究者告知我們,通往幸福之路有五種方式:Connect(與人交流)、Be active(保持活躍)、Take notice(關心時局)、Keep learning(堅持學習)、Give(肯於付出)。我們不難發現,這五種方式的一個共通點就是:Social(積極入世的)。首先必須認同的一點是,人是群居動物,是社會動物,人隻有在群體當中才能獲得幸福的體驗,離群索居要麼是自我麻醉的頤養天年,要麼是徹頭徹尾的悲苦終生。基於此,可以知道,要獲得幸福,就要始終保持開放的狀態,而不是封閉自己,拒人於千裡之外。
我們當然能夠理解,當一個人最終能夠實現自己的夙願時,無疑彼時彼刻,他是幸福的。但是,研究者發現,這種”幸福感“其實並不能長久,在得到後不久,人就會陷入一種失落甚至是疲憊的狀態。隻有開始另一種新的刺激挑戰模式才能重啟他快要銹掉的神經,這就導致瞭人的欲望永無止境,因為隻有在欲望得到滿足的一霎那,人才能感受到那轉瞬即逝的”幸福“。其實,這是個欲望陷阱,也是個幸福牢籠,更是個惡性循環!必須要清醒的是,實現一個又一個目標絕不是獲取幸福的途徑,如果這麼想,那你絕對是誤入歧途瞭。須知幸福一直在路上,而不是在終點,也就是說,你必須要重視過程,珍惜擁有。
如果你還在為幸福不能長久而唏噓不已,那麼,研究者的另一發現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瞭。要獲取源源不斷的、長久的幸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幫助他人。Believe it or not,事實可能就是這個樣子,這或許能夠解釋那些明星大腕、金融大鱷們為什麼這麼熱心慈善、醉心公益瞭,也許他們有著某種沽名釣譽的醜陋動機,但也不排除這樣能夠為他們帶來源源不斷的幸福體驗。如果要長久幸福,倒也不是非要像這些社會名流們一樣去做公益,為身邊的人去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隻要能夠幫到他們,也就足夠瞭。
可能你覺得當某一天人類終於步入共產主義社會,物質精神財富終於極大豐富時,人們想必是極為幸福的。 如果你真這麼想,那麼我要大逆不道地潑一盆冷水瞭:當物質精神財富極大豐富時,你未必就會感到幸福,反而可能為之所累。這又從何說起呢?再拋給你一項”幸福“研究者們的發現吧:當人們擁有很多選擇時,反而不如沒得選更沒得挑時更為幸福,因為後者的情況往往會讓人覺得自己手裡的就是最好的,而當你有很多選擇時,你要麼會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不已,要麼會為沒選擇的選項垂涎三尺,總之,你不會對手裡已經擁有的感到滿意的。通俗點說,人心不足蛇吞象,反過來講,知足才能常樂。所以,幸福不是無休無止,沒有上限的,如果能夠給它加個蓋,那樣揣在懷裡的幸福可能會更讓你感到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