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9:59
這個道理很簡單的,那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想更好地成長,就必須在“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領域中發力。
四、我們為什麼會將自己封閉?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如果我們想要快點成長,就要多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可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抵觸別人告訴我們的那些“自己認為自己知道,但是其實並不知道”的問題呢?所以說,這裡還必須要對“自己知道”這個問題做一下細分,也能分為四種情況,見下圖:
對比本文第一張圖,上圖的坐標發生瞭變化。
①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通常情況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不斷地將知道的事情顯性化,分享給更多的人,這也是知識管理中講的分享知識那個部分的內容。但是,這裡也需要註意,世事變化無常,“知道自己知道”的內容經常會變化成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內容,而這個時候,人就會驕傲自滿,認為自己都懂,面對不一樣的建議的時候,會剛愎自用、武斷對待。所以,我在博客中經常提到的,這一次的成功會成為下一次成長的阻礙,原因就在於這裡。這就是常說的固定思維,認為自己是知道的,但是當一切發生變化的時候,固定思維就不再適合,甚至產生負面力量。
②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個時候的自己,通常會很平和、很謙虛,因為知道自己並不知道,所以會看書、去實踐、去找keyman指點,以便快速提升。
③不知道自己知道。這個部分,其實就是自己的潛力,明明有,但是並不知道自己具有。比如說我最近給草根老師建議,讓他去多貝網開課、去豆瓣閱讀上發佈自己的書,他本身有這個能力,但是自己卻並不知道自己可以這樣做,這就是發掘潛力的過程。那面對這個領域,一定要多找那些高於自己的,優於自己的人交流,同時也要加強學習,挖掘自己的能力。另外,我還有個辦法,就是帶著樂於成長的朋友一起成長,跟大傢交流的時候,我就會發現自己積累的很多內容可以被發掘出來,這個過程也有點像第一點,不斷顯性化。
④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個領域,其實是最可怕的,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通常有兩種情況,第一就是根本不知道這個領域的存在,第二就是在前面提到的,感覺自己好像是知道,這種基本都是偽認知,這種偽認知要不就是自己沒有行動的支撐,要不就是情況已經變瞭,自己沒有及時更新。
寫完這篇博客之後才有朋友告訴我,這個在心理學上叫做周哈裡窗理論,無論它是什麼理論,應該說,這就是本文中最重要的部分,當然瞭,“知道”的標的物應該更開闊,可以是知識、是行為、是能力等等,這樣會更開闊自己的思路。
這裡就要回答這個問題瞭,我們為什麼將自己封閉起來,問題基本上就出在瞭“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上,因為在客觀上講,自己是不知道的,但是主觀上,自己卻並不瞭解這一點,而人又是害怕面對未知的,所以,一旦有人告訴我們並不知道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本能地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外界所侵犯。尤其是誤以為自己知道的情況下,當別人有建議時,我們通常會說:“Oh!No~~No~No!我懂的比你多”、“你說的不一定對”、“你說的是有道理,但是並不符合我的情況”……等一系列的抗拒情況出現。
五、這是認知的過程
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認知”兩個字,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為認知。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人、狗在吃飯,人知道自己在吃飯,狗也知道自己在吃飯;人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在吃飯”,但是狗卻做不到這一點的認知。認知,是讓我們可以跳出來看自己的關鍵,認知,是讓我們擺脫被大腦無意識掌控的方法。
就拿上文提到的抵觸感——也就是把自己封閉起來的表現來說,之所以將自己封閉,就是因為在以下兩點上的認知缺失:
①沒有認知到:自己不開心瞭,是因為對方的建議觸碰到瞭我們“不知道”的領域;
②沒有認知到:當我們“不知道”的區間越小,我們的心態會越開放,越成長。
所以,沒有認知的人,會在面對別人的建議時候,越害怕越保護、越保護越封閉、越封閉越不成長;而那些有認知的人會怎麼做?聽到內心裡面出現抵觸的聲音,就會立刻想到自己正在成長,趕緊把開啟自己的按鈕按下,把自己打開,這樣就會越開放越吸收新知識,越走向自己未知的領域,也就越容易成長!